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本文与一般新闻相比独特的叙述角度。(2)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2.过程与方法目标(1)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2)揣摩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教学课型】新授课【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体会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难点:体会新闻中所灌注的作者的个人感情。【教学方法】1.课前自主查找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2.播放获多项奥斯卡大奖的影片《辛德勒名单》中的片段,迅速将学生引入影片所创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对纳粹分子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愤恨,以加深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3.探讨合作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小组的合作与探究弥补了学生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闻,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大家知道奥斯威辛是什么地方吗?(学生依据课前查阅资料概述。)有一部曾获得多项奥斯卡奖的电影叫《辛得勒的名单》,真实地再现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我们共同看其中一段。(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同时教师解说:成批的战俘和无辜的百姓每天从世界各地运送到这里。失去劳动力和没有劳动力的人一下军用火车后,立即被送到集中营里的毒气室成批地杀害。德国兵从屋顶倒下紫蓝色的毒药,倒完后立即把气孔封上。不一会儿,里面的人身上发青,血迹斑斑,直到痛苦地死去。二三十分钟后,抽气机把毒气抽掉,大门打开了。尸体被运往焚尸炉烧焚。)电影是以直观的形式反映奥斯维辛集中营最恶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闻《奥》则是通过记述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访问奥斯威辛的主观感受来解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最恶的,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奥斯威辛纪念馆,通过访问死难者生前倍受折磨的场所,唤起人们对灾难的记忆。二、问题设置1.课前已经布置了同学搜集本篇课文相关资料并在课下交流,下面就分别请小组代表,根据罗森塔尔参观顺序,到讲台前面来向全班出示最让你们小组震撼的一张图片,并阐述理由。2.请一名同学做解说员,找出与幻灯片相对应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落。3.对于阅读中的疑问,同学们也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三、深入探讨总结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并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纳粹的集中营令人恐怖,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偏偏要描述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作者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惊然”?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正是这种反差极大的景物描写,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2.本文是一篇新闻,而标题却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否矛盾?学生讨论后明确:标题吸引人。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很多东西,的确没有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每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讲,这里的臭名昭著的纳粹行径,早已世人皆知,言外之意是这里从来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好事;但是,“没有什么新闻”,“我”还是要写,要继续对纳粹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