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化学:4.1《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合作讨论(苏教版必修1)VIP免费

化学:4.1《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合作讨论(苏教版必修1)_第1页
1/2
化学:4.1《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合作讨论(苏教版必修1)_第2页
2/2
合作讨论(一)1.往BaCl2溶液中通SO2气体观察现象;往新制氯水中滴加BaCl2溶液,再通SO2气体,并加稀盐酸观察现象,请大家思考前后现象是否相同。我的思路:SO2溶于水得到H2SO3,而弱酸不能通过复分解反应制取强酸的原理同学们很清楚,因此SO2直接通入BaCl2溶液是没有任何现象发生的;但是当在BaCl2溶液中先加入新制氯水后,再通SO2气体,此时现象就不同了。我们知道新制氯水中含有的Cl2、HClO都是较强的氧化剂,同时SO2又具有较强的还原性,+4价的S被氧化后,化合价要升高为SO中+6价的S,这样Ba2++SOBaSO4↓,HaSO4是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因此后一种情况看到的现象是有白色沉淀产生。2.SO2的漂白原理与Na2O2、Cl2(HClO)、O3、活性炭的漂白原理有何不同。我的思路:我们可以列表来进行比较学习。物质对象效果原因作用类型SO2有机物暂时褪色(可逆)和有色物质化合化合作用Na2O2、O3、Cl2(HClO)有机物永久褪色(不可逆)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氧化作用活性炭有机物暂时褪色物理吸咐吸附作用合作讨论(二)3.将SO2和额制氯水混合后一起通入有色溶液中,漂白能力有什么变化。我的思路:混合前SO2和新制氯水都足常见的漂白剂,但是一旦将两者混合,由于存在反应:SO2+Cl2+2H2OH2SO4+2HCl,在溶液中反应物生成了两种酸均无漂白性,若SO2、Cl2等物质的量混合,则漂白性完全丧失;若非等物质的量混合,则由于反应物被消耗,漂白性也要减弱。4.请设计实验验证长期存放的亚硫酸钠已有部分被氧化。我的思路:长期存放的亚硫酸钠中可能含有硫酸钠,2Na2SO3+O22Na2SO4,要验证试样中两种离子SO、SO是否同时含有,可用盐酸检验SO,用BaCl2溶液检验SO。具体用心爱心专心方法可以这样来设计:取少量试样溶于水配成溶液;取溶液2mL于试管中,向试管里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再加足量的盐酸。观察试管内发生的现象。若试管里有气泡逸出,说明尚有Na2SO3未被氧化,当气泡逸出完毕后,试管内仍有白色沉淀剩余,说明有Na2SO4存在。即说明亚硫酸钠已有部分被氧化。合作讨论(三)5.教材中在做蔗糖和浓硫酸的实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并分析造成该实验现象的内在原因。我的思路:蔗糖的主要成分C11H22O11,此有机物遇浓硫酸先发生炭化脱水,反应C12H22O1112C+11H2O,接着C和浓硫酸继续反应需要加热才能发生,因此要保证实验现象明显,应注意在加浓硫酸之前先加几滴水,目的是通过浓硫酸吸水放出的热量引发后续反应,但还要注意加的水又不能过多,否则会导致浓硫酸变成稀硫酸也使实验失败。当加水后要及时迅速的搅拌混合物,使放出的热量及时扩散开来,使各处反应均匀受热加快进行。实验的现象是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炭,并且放出的气体中含有可使品红褪色的SO2。这其中的原因是蔗糖被脱水后,形成黑色的炭,炭又继续被浓硫酸氧化:C+2H2SO4(浓)CO2+2SO2↑+2H2O,生成CO2、SO2、水蒸气从炭中冲出造成海绵状疏松多孔的现象。蔗糖和浓硫酸的实验其实很好的概括了浓硫酸的三大化学特性:脱水性、吸水性、强氧化性。6.请比较稀硫酸与过量的锌粉反应、浓硫酸与过量的铜粉反应的情况,试从不同侧面分析这两个反应的差异。我的思路:(1)起氧化作用的元素不同,前一反应是H+,后一反应是+6价的S;(2)反应条件不同,前一反应不需加热,后一反应要加热;(3)反应生成的气体不同,前一反应是H2,后一反应是SO2;(4)反应后溶液颜色不同,前一反应溶液颜色为无色,后一反应溶液颜色为黑色;(5)硫酸的用量不同,前一反应稀硫酸全部被消耗,后一反应浓硫酸有剩余。w.w.w.k.s.5.u.c.o.m用心爱心专心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化学:4.1《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合作讨论(苏教版必修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