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第一中学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节硝酸教案一、课型:新授课二、课时:第一课时(硝酸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三、教学模式:整体教学法(注:整体教学模式就是把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来分析把握,以重要的知识为结点、建立知识的整体结构网络,并揭示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构建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统一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为本人课题成果)。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b、掌握硝酸的重要特性──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c、掌握实验室制HNO3的反应原理2:智能目标:获得利用比较归纳、总结提高等的整体化方法和实验探究等的学习方法来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3:发展性目标:了解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分析论证的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培养环保意识。1.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难点:突破硝酸具有强氧化性的教学思路设计和实验设计。六: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的知识整体结构图(重要知识点框架图)无色盐酸物理性质易挥发(沸点83°C,凝固点-42°C)发烟硝酸→发烟硫酸与水互溶→HCl、H2SO4实验室制法→HCl气体实验室制法硝酸H2CO3不稳定性HClO化学性质保存浓HNO3→浓H2SO4氧化性稀HNO3→稀H2SO42、教学过程2.1硝酸的物理性质[屏幕显示][探索]:观察:盐酸、硫酸、硝酸阅读:课文中有关硝酸的物理性质的内容。[归纳]:[投影]列表比较三种酸的物理性质重点突出HNO3的挥发性[引导]:根据HNO3的物理性质,联系HCl的实验室制法,分析HNO3的实验室1制法的化学原理。[总结]:[屏幕显示]a、制硝酸可利用高沸点酸制低沸点酸原理[学生板演]b、方程式NaNO3+H2SO4(浓)==NaHSO4+HNO3---(1)NaNO3+NaHSO4==Na2SO4+HNO3------------(2)[反应(2)中所需温度远高于反应(1)]2.[知识联系点]:HCl的实验室制法、盐酸的挥发性、发烟硫酸2.2硝酸的化学性质一─→不稳定性[屏幕显示][探索]:盛放HNO3试剂瓶的颜色观察盛放在无色试剂瓶置里的浓HNO3的颜色阅读:课文中有关硝酸不稳定性的内容[归纳]a、硝酸是一种不稳定性的酸b、促进HNO3分解的因素(浓度、温度、光)c、HNO3分解的化学方程式4HNO3=2H2O+4NO2↑+O2↑d、浓HNO3因液解NO2而呈黄色,必须存放在棕色瓶及黑暗低温处。[引导]:根据HN03的不稳定性,上述制硝酸的方法是否都正确呢?[总结]:HNO3在光、热的影响下会分解,故实验室制HNO3不能采用较高温度,即只能利用NaNO3+H2SO4=NaHSO4+HNO3[知识联系点]:H2CO3、HClO的不稳定性及见光、受热等分解物质的保存、制法。2.3硝酸的化学性质二─→强氧化性[屏幕显示][引导]:浓H2SO4有强氧化性、浓HNO3有无强氧化性?如何设计实验?[探索]:原理:HNO3有无氧化性,重在看HNO3能否跟不活泼金属、部分非金属反应及与活泼金属作用不产生H2。实验:a、铁片与浓HNO3作用b、铜片与浓HNO3作用c、红热木炭与浓HNO3作用[归纳]:[屏幕显示]a、浓HNO3与浓H2SO4相似,具有强氧化性3.b、铁片与浓HNO3作用钝化(常温下)c:方程式:C+4HNO3=CO2↑+2NO2↑+2H2O↑d、方程式:Cu+4HNO3=Cu(NO3)2+2NO2+2H2O[引导]:稀H2SO4无强氧化性、稀H2NO3有无强氧化性?[探索]:原理:稀HNO3有无氧化性,重在看稀HNO3与活泼金属反应不产生H2,与不活泼金属能反应。实验:a、铁片与稀HNO3作用b、铜片与稀HNO3作用[归纳]:[屏幕显示]a、稀HNO3也具有强氧化性b、方程式:Fe+4HNO3=Fe(NO3)3+NO↑+2H2O3Cu+8HNO3=3Cu(NO3)2+2NO↑+4H2O2[提高]:[屏幕显示]酸的氧化性不仅决定于酸的结构,还与浓度有关,HNO3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知识联系点]:H2SO4的性质2.4巩固练习[投影]1、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HNO3所表现的性质1):NaOH+HNO3─2):S+浓HNO3─3):Cu+稀HNO3─4):Ag+浓HNO3─5):CaO+HNO3─6):FeO+HNO3─Fe(NO3)3+NO+H2O4.2、从节约原料,保护环境的角度来分析,要制取一定量的Cu(NO3)2晶体,下列实验设计中最合理的是1)Cu+浓HNO3─2)Cu+稀HNO3─3)Cu空气CuOHNOCu(NO3)24)CuClCuCl2NaOHCu(OH)2HNOCu(NO3)2七:教学后记学习HNO3的性质是通过与另外的两种强酸比较,运用比较归纳、总结提高等整体化的教学方法来学习的。充分展示了三种强酸的共性和个性,体现了高中化学的整体美,并总结了学习酸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八:作业课本P184:2、3、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