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瑞泉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六章第17课[设计理念]1、体现历史学习过程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2、体现历史的“以史为鉴”功能。3、实现教学媒体与历史内容的有效整合。[教材分析]《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历史必修2第六单元《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7课的内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资本主义产生后,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后,爆发了资本主义自诞生以来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遭受空前严重的打击,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资产阶级面临着统治危机。为此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自诞生以来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进行反思,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逐步使资本主义国家摆脱危机,使资本主义重新焕发生机,也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本课是本单元的第1课,在本章有重要意义,本课主要从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危机的特点、危机产生的影响三个方面讲述了1929~1933年发生的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的发生,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激化的结果。它从美国开始,但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导向对危机的发生与遏止都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它还影响到二战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学好这一课,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下一课“罗斯福新政”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资料,也为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原因有重要帮助。[学生分析](1)高一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一学期的历史学习,已具备一定的综合概括、材料分析、比较和认知历史现象的能力。(2)本课涉及经济危机、分期付款、股票、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等经济学概念,由于学生缺乏系统的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体系和相关的政治学科知识,给本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今天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和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有许多相似之处,学生对本节内容是挺感兴趣的,再加之经过一段时间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对事物的理解、分析、概括以及比较能力等都有所提高,这为本节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奠定基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经济危机的表现、特点,“自由放任政策”(2)理解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分析经济危机的各方面的影响。(3)分析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的必然性。2、过程与方法:(1)图片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2)引导学生运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和信息分析问题。(3)问题探究法:通过分析文字材料,探究资本主义国家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通过材料分析总结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1)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造成的。(2)经济的虚假繁荣会导致经济崩溃;经济危机是世界动荡的源头;[重点难点]11、教学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2、教学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方式]1、自主学习:课前由老师提供学案。学案内容包括:课前预习、探究问题及史料、本课检测等内容,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2、合作探究: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对于重难点问题,结合学案提供史料,学生分组探究。[教学思路]第六单元主要介绍《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是本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对策之一和影响结果。该课是理解这一单元的基础。课文分三个部分,首先讲述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即贫富差距过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膨胀,从而推导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接着概括叙述这次危机的特点:即波及范围广泛、持续时间长、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破坏巨大。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使世界局势变得动荡不安;然后叙述美国胡佛政府对待危机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得局势进一步恶化。课文内容层次分明,学生易于理解。为便于教学展开,拟决定将课文进行调整:第一部分,讲述经济危机的爆发。以此为主题,分析经济危机的定义、表象、特征、原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