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葬词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基本思路和感情脉络。2.体会葬词中所表现的情和理融合的特点。3.初步走近两位文学大师,了解在他们创作生涯和不朽作品中展示的博大思想、崇高人格。教学重点体会葬词中所表现的情和理融合的特点。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投影巴尔扎克的雕像)教师配乐朗诵《语文读本》第三册第74课《巴尔扎克之死》之死的最后一部分“下葬是在星期三……我说了几句话”作者会说些什么呢?请翻开书,我们一起听录音,听听在这样的一个时刻,这样一个场景,雨果先生说出了怎样的一番话。(二)再放录音,请同学轻声跟读体会。(投影巴尔扎克、雨果的介绍性文字。)(三)请同学诵读课文,看他感情把握是否合适,师生稍作评述。(四)分析课文层次,理清思路。1.全文讲了几部分内容,各部分大意是什么?2.葬词一般的内容是:叙述死者的生平,评价死者的公德,寄托人们的哀思。本篇葬词,有哪些独到之处?提示:1.三分法:采用悼词的常规写作特点来进行分段。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抒写举国哀悼巴尔扎克之死;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全面、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功绩和社会贡献;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已逝,他的精神永存。2.雨果的这篇葬词除做到一般葬词所应有的内容外,还鲜明的传递这一种崇高和激动,特别是最后三段,虽不是评价、哀悼巴尔扎克,但已带上了自己的思想,那就是借巴尔扎克之死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由哀悼巴尔扎克上升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五)突破教学重点,体会葬词中所表现的情理交融的特点。学生自由大声诵读课文1.画出在每个部分中能够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提示:一方面是对巴尔扎克的评价;一方面是对《人间喜剧》的赞赏。)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2.画出文中蕴含哲理的语句。3.思考这两类语句间的联系。提示:全文几乎都是充满感情的句子,即便是蕴含哲理的语句也是充满感情,阐发在抒情之后,情与理的融合。(六)课堂小结:全文既有沉痛的悼念,又有真诚的溢美;既有诗意的评价,又有形象的分析;既有激情,又有哲理,情蕴于理,理缘情发。字字句句带有激情,句句字字耐人寻味。(七)布置作业:比较《巴尔扎克葬词》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可列表格。相同点不同点原因《巴尔扎克葬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被评价者的身份不同:巴尔扎克是文学大师,马克思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领袖。2、作者的身份不同: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恩格斯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领袖、政治家。内容对逝者的评价思想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无产阶级革命领袖逝者的贡献《人间喜剧》剩余价值逝者的影响光耀法国文坛、世界文坛划时代的意义,推进人类社会的进程阐述自已生死观有无形式从结构上具散文特点,情理融合结构严谨,层层深入。悼词的常规写法从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感情看感情激越感情深沉从文章语言上文辞华美、蕴涵哲理文字朴实,字字含情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总结比较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二)欣赏品味:体味课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1.教师给学生提供方法:(1)抓住关键词语揣摩语意。(2)采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抓主干明题旨,理枝叶明深意。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3)联系内外语境揣摩,体味含义。2.完成练习三所给句子,让学生运用方法去进行体味。3.补充训练:教师补充3个含义丰富的语句,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含义。(1)“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明确:体味这句话的丰富含义,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明确主干部分的核心是:巴尔扎克是一个作家序列的代表者,枝叶部分显示,这个代表者是当时人们思想、精神的统治者;二是明确破折号的作用,从研究规律来理解句子含义。(2)“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明确:巴尔扎克逝世时年仅51岁,他留下的作品却有91部之多,从这个方面说他的一生是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