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9课雷雨》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2.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讨论、鉴赏、表演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从而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的必然灭亡。●重点、难点课文节选的这部分共两场戏。前一场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后一场写周朴园与工人代表鲁大海的矛盾冲突,这是教学的重点。把握剧中周朴园的性格特征,了解鲁侍萍被侮辱被残害的根源是教学的难点;了解出场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是教学的次难点。●教学设想本课是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一篇,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单元后边的短文,简要介绍有关戏剧欣赏的一些知识。也可以与前边的小说欣赏作一个比较,如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让学生先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欣赏本文,可先给学生介绍一下《雷雨》的梗概,然后通过阅读或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进而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的思想感情,特别是第一场戏,要让学生深入体会两个人物思想的微妙变化。还要学习品味戏剧台词的丰富的内涵,了解它们的言外之意。可对长期以来有争议的问题,或者容易引起学生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如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他是不是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他在认出鲁侍萍前后语言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等等。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指导学生排练成戏,然后在全班演出。如有条件,可让学生阅读整部剧本,可组织学生看话剧演出、电影或录像资料,以加强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1.课前布置学生结合注释①中与课文有关的情节,通读课文(有条件的组织看《雷雨》的录相),了解故事情节。2.通过阅读课文或观看录相,要求学生明确课文中出现的八个人物之间的关系。3.初步了解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二、导入新课巴金曾经说过,在他的朋友里头,最有才华的两个是沈从文和曹禺。巴金说的朋友,当然包括了现代一大批著名的作家。巴金的这句话,当然也不是随意说说的。可是我们同学对这两位“最有才华”的作家却知之甚少。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学习其中的一位——曹禺的代表作《雷雨》。(板书课题《雷雨》及作者曹禺)简介作者及《雷雨》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为他从事戏剧创作打下了基础。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此期间,曹禺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列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作家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继《雷雨》之后,曹禺又写了《日出》《北京人》《原野》等剧本。《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成就最高。解放后,曹禺有《明朗的夭》《胆剑篇》《王昭君》等剧作。三、戏剧常识介绍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在西方,戏剧(drama)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艺术。戏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