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沟中学高中语文让我们一起奔吧教案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的变革热情及其对变革的认识,学习者认识变革的意义,产生变革的愿望。2.理清文章的思路。●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作者对变革的欢迎与思考,并将变革内化成自身的精神需要。2.理解相关意象的含义以及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所呈现的意义。难点:由于时代的隔阂,造成理解意象意义困难。●教学资源1.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北京人。著有诗歌《》、《我歌颂一个人》、《向日葵组诗》、《星星变奏曲》、《葬礼》、《祖国啊,祖国》、《从这里开始》、《星二首》、《杯子和笑声》、《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嘉峪关二首》、《雪》、《沉思》、《太阳和他的反光》,专论《追求诗的力度——江河和他的诗》等。部分作品译有英、法、等国外文版本,《中国农村改水》(已拍摄发行)获1984年全国卫生科教片奖。且在1980年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江河于1968年高中毕业后留城,因家庭问题受到迫害、辗转寄宿于学校和同学家中,长期的寄人篱下的生活,造成他敏感孤傲的个性。1970年开始与“白洋淀诗群”交往,不久后被分配到胶丸厂工作。80年代中期出国,现居美国。1971年开始诗歌创作,先是受和梅热拉依提斯作品影响,兴趣后来转向艾略特的新古典主义、神话仪式学派的理论。1978年冬,参加《今天》杂志的活动。1980年后,开始公开在《上海文学》发表《星星变奏曲》和其他一些诗作。这一时期江河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作品是《纪念碑》、《祖国啊,祖国》,组诗《太阳和他的反光》。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以《祖国啊,祖国》、《纪念碑》、《星星变奏曲》等成为的代表诗人。江河早期的创作充盈悲怆的理想精神。他的诗显示了介入“历史”的强烈欲望,同时也表现了鲜明的社会政治视角:试图通过对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探寻,来获得对现实问题和历史的认知。自由体的长诗(或组诗),是基本体式。在意象构成、展开方式和语调上,可以看到来自惠特曼、等的诗歌经验。他在诗中灌入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江河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沉雄悲慨的政治抒情诗,如《纪念碑》、《祖国啊,祖国》、《没有写完的诗》等,这些诗体现了诗人面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而产生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另一类是“现代史诗”,以《太阳和他的反光》为代表,在宁静客观的叙述中,诗人把神话人物及其行为都作为审美对象和自然的一部分,以此探寻汉民族的审美特质;最后一类是抒情小诗,例如《四月》、《接触》、《母亲和我》《交谈》、《星星变奏曲》等,以细腻的艺术感觉传达诗人的艺术才情。从这些作品所显示的艺术风格看,主要有波浪般的激昂汹涌和追求静穆高远和的两类境界情致。3.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这一诗歌群体刚一出现于文坛,就因其独特而新颖的审美因素而受到人们的注意,并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1980年8月,《诗刊》发表了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以“叫人看不懂”为由来否定它们的意义和价值,“朦胧诗”便因此得名。但“朦胧诗”并不是一个具有一致性的诗歌群体,后来通常所说的“朦胧”诗人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杨炼、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