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教学目标】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2.积累“优、业、蕃、舒、顾”等文言实词的含义。3.归纳“虽、因、且、焉”等虚词的义项。【导入新课】导语设计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新授课阶段一、作者简介柳宗元,字_______(773-819年),原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________。唐代文学家,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公元815-819年)刺史,在柳州期间,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二、体裁与背景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政令烦出,民不聊生。这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2.给下列字注音。出示投影:橐驼偻孳莳勖缫飧饔3、实词检查(名)我固当:驼(业)种树:早(实)以蕃:其(莳)也若子:移之官(理):见(长)人者:故(病)且怠:4、选择文句中虚词的正确用法(1).虽(A连词,虽然;B连词,即使。)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②虽鸡狗不得宁焉()(2)因(A连词,表示承接;B连词,表示结果;C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趁机。)①因舍其名()②因击沛公于坐()③因以为号焉()(3).且(A连词,而且;B连词,况且;C连词,尚且;D副词,姑且;E副词,将近。)①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③且壮士不死即已()④存者且偷生()⑤臣死且不避()5、研读第一段: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②“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为号,不雅,但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且这样自称,勾勒出人物豁达性格。总结:本节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6、研读第二段:思考驼豁达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橐驼以种树为业且为种树行家。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为什么“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原来他的种树技艺高超,而且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7、思考以下问题:(1)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种树方法:“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2)他认为种完树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种后采取的态度:“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对自己的评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番之也。”(3)其他种树人怎样做的?结果如何?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8、研读第三段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9、思考以下问题:(1)“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2)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