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题画三则[写作背景]题跋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体,指的是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后的文字。写在画幅上的叫题画。题画或文或诗,一般比较简短。从内容上看,有的叙写作画缘由,有的点拨墨情画意,有的借题寄意写志,涉笔相当宽泛自由;然均追求画面与题词相互补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郑板桥是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擅写兰竹,工书法,能诗文,其题画尤为后人称道。这里所选的三则画题,皆是他种竹、养兰、写竹、画兰的心得,虽非严思宏论,却自有其深彻独到之处,当细细品味。[层次结构]第一则说他画竹得力于潜心观察、师法造化。分三层:第一层写养竹、爱竹。第二层写潜心观察,重在观察的独特方法,而目的则在于取得“天然图画”。第三层点明师法天然的题旨。第二则是从画竹过程中总结出“意在笔先”、“趣在法外”的作画经验。先叙写画竹的三个阶段:晨起看竹,得“眼中之竹”,画意勃勃,生“胸中之竹”,落笔作画,成“手中之竹”;并在叙写中点明:胸中竹不同于眼中竹,手中竹又不同于胸中竹。最后总结说:“意在笔先”是“定则”,“趣在法外”是“化机”。第三则讲种兰应顺应兰的本性。分三层:首层叙述种兰的经验,得出“物各有其本性”的结论;二层用两首诗来说明种兰要顺应兰之本性的道理;三层点明画意;因画的是“山中之兰”,顺应了它的本性,所以“极肥而劲”。从结构上看,三则题画各具特点,各有所长。首则以叙事为主,题画之旨已含蕴在叙事之中,故而末句稍加点拨即见用意。次则主要采用夹叙夹议方式,边叙事边点拨,且叙事、点拨皆层层推进;同时,由于事、理已均在夹叙夹议中表达殆尽,故而其结语须再翻进一层,将意理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第三则是先叙事后议论,叙事完毕以“乃知物亦各有本性”作结,议论以诗的形式,且用“此假山耳,尚如此,况真山乎”翻进一层;而结语之用意,则又回到画幅之上以画中之兰的特征来沟通画幅与题语的内在联系。题画虽短小,然信手拈来,遂成佳制,却更见大家之匠心。[内容述评]这三则题画,首二则是以画竹论艺,第三则是以养兰论人。第一则的主旨是“师造化”。造化者,天地、自然也。师造化,就是说艺术创作要以天地、自然为师,以天地、自然的风姿、特性、生机为本。作者为能得到“天然图画”而自喜,就是他崇尚“师造化”创作精神的体现。要做到师造化,就必须用心观察客观事物,潜心体验客观事物的天然生机,这是艺术创作的必由之路。作者亲自种竹,喜欢在竹林中置榻乘凉,不惜改装围屏以取得纸窗竹影,并时时留心粉墙、日光、月影之中的竹姿,这都是用心观察、潜心体验的表现。“师造化”体现了艺术创作肇于自然、源于生活的基本原则,故而历代画家多所崇尚。但不可将“师造化”理解为单纯地模仿自然。造化者,创造化育也。自然本身就是天地自造、阴阳化育的生机勃勃的体现,何况艺术创作还须再加上作者的主观再造和人情化育呢!作者热心于种竹、爱竹,实际上是一个长期体验竹性、竹情的过程,他所取法的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的竹姿,也已经不是竹子的原态,所以应当说,郑板桥的“师造化”,是一种得天地之真、传自然之神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第二则题画着眼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依次说明四个问题:一、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先是观察,得“眼中之竹”,次是凝思,生“胸中之竹”,最后是落笔,成“手中之竹”。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眼、心、手的作用,竹子发生了多次“变相”:由现实之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象,到心中之象,再到画幅之象。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艺术创作源于生活、精于生活的道理。三、“意在笔先”是艺术创作的必然规律。在这里,“意在笔先”是必须先有“胸中之竹”然后才能有“手中之竹”的意思,故而作者称之为“定则”。四、“趣在法外”是艺术创作的特有规律。这里的“趣”,指的是渗透、展现在画面中的审美情趣。“趣在法外”的大致意思是说,艺术创造虽有一定的理,但没有一定的法,审美情趣的有无、大小、浓淡、雅俗,不是由法框定的,全凭作者心灵的妙运,即在深切领悟创作规律后的巧妙运化,故而作者称之为“化机”而“化机”的大小,则取决于作者的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