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分层导学方法。1.强调自学:养成自学习惯,讲求自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2.分层要求: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做题目。二.分层导学过程。(一)作者及其文学成就。苏轼,号东坡居士,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苏轼在诗、词、文三个领域均代表着北宋的最高成就。另外,在绘画、书法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是中国文学史上百年难见的全才。苏轼一生在散文方面用力最勤,是唐宋两代古文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题材广泛,清新豪迈,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与南宋疒辛弃疾并称“苏辛”。(二)基础知识。1.给下列字注音。聆()听桴()止钟磬()铿()然莫()夜鹳()鹤磔磔()噌()吰硿硿()罅()窾()坎()镗()鞳()彭蠡()识()之无射()2.解释下列例句中“殆”字的含义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③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④思而不学则殆()3.找出下面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吾有一言/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凡六百一十言B.自以为得其实/郦元以为下临深潭/赵王以为贤大夫/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C.故莫能知/至莫夜月明/莫不响震失色/遣之慎莫留D.臆断其有无,可乎/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可留意矣4.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A.南声函胡,北音清越B.桴止响腾,余韵徐歇C.至莫夜月明D.汝识之乎5.“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的正确译文是()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虽然大风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响声啊B.即使有大的风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响声啊C.即使刮大风起大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响声啊D.虽然有大的风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响声啊6.下列语句是判断句的有()A.得双石于潭上B.有碑仆道C.羸兵为人马所蹈藉D.余之所得也E.之铿然有声者F.在皆是也D.古之人不余欺也7.指出以下的特殊句式。(1)石之铿然有声者()(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3)古之人不余欺也()8.下列加点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B.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C.泣下沾襟D.大石侧立千尺(二)课文分析。第1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9.郦道元和李渤对石钟山的得名各有什么说法?郦元:(2)李渤:●10.作者认为郦元、李勃的看法都有偏颇,可为什么对李渤的看法“余尤疑之”?第2段.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的来历。●11.这一段分为三层,请概括。(每层概括不超过12个字)●12.文中写到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一事似乎与考察真相没有直接联系,其实不然。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作用。●13.文章着力描写绝壁耸立,阴森可怖。这一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作用。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14.课文哪些句子表现作者终于搞清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请援引原文语句说明,连标点不超过50个字)第3段.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15.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由此推出一个什么结论?请用原文语句说明。▲16.作者分析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从三个方面分析。这三个方面内容的顺序安排的根据是什么?阅读唐代李渤《辨石钟山记》,完成文后各题。《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隐居的人,即李渤自称),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临时住宿)于南隅,忽遇双石,欹(倾斜)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郦道元字)之论,则濒(濒临)流(水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李渤号)记。17.解释加点的词。(1)山涵其英()(2)山仍石名()(3)安能产兹奇石乎()(4)濒流庶峰()18.与“乃知山仍石名”中“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A.有仙则名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C.名微而众寡D.而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