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教学设计【内涵解说】人要想从蒙昧走向智慧,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成为有教养的人,只有读书学习,充分利用前人的知识积累。本专题分为两个板块:“求学之道”、“经典的力量”。第一板块讨论的重点是读书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则;第二板块探讨的重点是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通过有效的探讨,让学生从基本的“读书求知”意识逐步上升为自我完善、服务人类的精神追求。【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获得教养的途径,梳理正确的学习光。2.学生探讨求知问道和阅读经典的作用,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3.学生在学习议论文不通的论证方法后,能够正确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引言论证等手法来说理。4.学习古文后,能够掌握积累“劝、中、假、绝”等实词和“于、而、故、焉、乎”等虚词。【学习方法】研读基础上的问题探讨。【课时安排】8课时(含作文)。劝学1.预习《劝学》;借助工具书和课后注释,自读全文。2.解题:3.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掌握积累下列闻言常用实词:“劝、中、假、绝”等实词和“于、而、故、焉、乎”等虚词。学习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3.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兰”能否理解成提高自己、超越前人?谈谈理由。5.作者在第三自然段阐述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有哪些?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6.《劝学》是两千多年前的著述,为什么至今还能有生命力,为什么传诵不衰?7.假如要你举几个事例来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及态度,你将举哪些例子?8.背诵全文。师说第1课时(一)作者简介(二)关干古文运动及本文写作背景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掘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祟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憎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三)整体把握了解大意。1.本文标题“师说”是说说老师的意思吗?[明确]不是。“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以前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都属于这类文体。“说”在这里为陈述和解说之意,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的意思应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初步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要点]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接着提出教师的职责范围、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原则。第二段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接着从三方面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论证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反面阐明从师的重要性,论证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三段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以孔子的言行为例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原则,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第四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仍紧扣中心论点赞扬李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