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山水水总关情——披情入景解读山水田园诗教学设计一、教学依据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的《山水田园诗》。二、设计思想“山水田园诗”是唐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唐朝的山水田园诗继承了陶谢山水田园诗的精神旨趣,在大自然中追求任情适意、怡然自足的乐趣,领会老庄超然物外、与大化冥合为一的境界;在盛唐进一步与仙境和禅境相融合,促使山水田园诗形成了优美空静的意境。形成寄情于自然美之中的基本表现方式。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鉴赏古诗词的一些方法,已明确了从思想感情、表现手法、意象的运用、语言的巧妙运用、艺术风格等方面浅析诗歌。在此基础上,以《宿建德江》为例,针对山水田园诗歌的特点,教师的适当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和点拨,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层次得以提升。1.诗歌美读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诗中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2.诗中品画(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诗中意境。3.画中品诗(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感情。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山水田园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2.通过欣赏、探究、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情感目标]1.体会诗人在山水中所寄托的情怀。2.继续增加古典诗词积累,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景、情如何过渡与融合。五、教学过程:用心爱心专心(一)导入激发(二)诗中品画(意境再现)1.用想象再现诗歌的意境。2.根据音乐想象整体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3.创造新的形象4.师生共读。(三)画中品诗(情感把握)1.教师点拨指导A纵向联想,即联想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诗人的生平遭遇及其性格特征。B横向联想,由此句联想到彼句,此意象联想到彼意象,其间关系可相类也可相反,在这一环节的联想比较中鉴赏诗的艺术氛围,体会其诗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所叙之事及所言之志。2.小组合作探讨,找出这首诗中的意象,并指出这些意象的寓意。3.小组同学交流探讨成果。4.教师评价,意象总结:“烟渚”“客船”“日暮”“旷野”“低天”“明月”提问:(1)“日暮”为什么会撩起“客愁新”呢?(2)清人黄叔灿《唐诗笺注》:“‘野旷’一联,人但赏其写景之妙,不知其即景而言旅情,有诗外味。”你是怎样理解这诗外之意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同学们有感情地在音乐和画面中再读本诗(四)诗歌美读指导1.诗歌朗诵欣赏:老师范读。(配乐)2.诵读指导(1)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2)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3.师生共读,注意用情感去点燃情感。(五)小结赏读山水田园诗的方法:诗中品画(意境再现)——画中品诗(把握感情)——诗歌美读1.诗中品画(意境再现):(1)诗歌所描绘的意象。(2)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远近、高低、里外、俯仰等);用心爱心专心(3)画面色彩;(4)动态、静态。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3)剖析作者思想。六、拓展训练,用本堂课所学的方法,赏读以下两首诗。(一)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1.读字词,通诗意这首描写了诗人在()季的()时分,从长安城遥望()所看到的()景象。参考答案:冬,日暮初晴,终南山,积雪2.试分析本诗的画面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参考答案:远望积雪图画面特征:明净秀美清冷诗人情感:因“寒”而“忧”3.理解用词之妙(布置课后思考)(1)积雪能“浮”于云端吗?为什么?(2)“林表”“明霁色”似乎不太合理,但“林表明霁色”却被许多诗家赞同,请说说的原因。(二)《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