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第三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第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1教材分析本科是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的内容,本课内容在中国近现代中的地位很重要,并且与现实结合比较密切。主要介绍了“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三个问题。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史实中理解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所以本课学习既是学习历史也是观察现实,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学生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是初中与高中的衔接阶段,思维较为活跃、兴趣较为广泛,分析能力也有所提高,但仍不成熟。此外,初中的历史教学向来不被重视,不少地区是“放羊式”的教学,有不少初中历史教师是“兼职”身份,以至高一的学生历史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上今年高一的内容是政治专题史,相对来说比较枯燥难懂也需要比较好的历史学习基础,但是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内容还是比较熟悉。因而本人结合本课的实际,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知识抢答、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回顾港、澳、台问题造成的史实;了解“一国两制”政策的形成过程,理解“一国两制”的真正含义;熟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史实和台湾社会现状。二、能力目标:通过知识抢答、分组讨论等方式锻炼学生积极参与及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是我党在实事求是基础上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中体现了鲜明的创新性与科学性,是世界政治文明史的一大进步。2、通过对港澳台问题造成的历史的回顾,让学生再一次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其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日益强盛是港澳得以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台独”不得人心,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做法都将被历史所抛弃。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理论的真正涵义、实践及其历史地位。本课难点:台湾问题。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老师灌、学生学,是以前教育的一个误区,实践证明“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因而本课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的能力,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过渡、总结的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此外,本课内容学生相对熟悉,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采取知识抢答(分组抢答),讨论法、启发式问题法等教学方法,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本科知识。与此同时,还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子图片或声像资料等,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教学准备一、CIA辅助教学,歌曲——《七子之歌》、诗歌——闻一多《乡愁》,香港回归祖国等录象片段,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谈判等图片。二、课前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港、澳、台地区历史、现状和有关台海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资1料。教学过程(导入)(放音像资料《七子之歌》,并用大屏幕演示歌词)请大家回忆一下,这首歌在什么时候听过?(叙述)“这首歌歌词是谁创作的?”“‘七子’指的是当时中国被列强侵占的哪些地方?”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1925年闻一多有感于时事,把被西方列强侵占的七块土地——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比作与母亲离散的七个孩子,悲愤凝成的歌词,既唱出了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又唱出了游子思念祖国母亲的深情。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我们收回了大部分被列强强占的中国领土,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但由于港、澳、台问题的特殊性,祖国的统一大业仍有待解决。用什么方式实现统一?这个答案大家都知道——“一国两制”。至此,我们顺利的进入27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板书)第27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首先,让我们回顾那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