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南溪二中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课文。2.感知诗歌意象的运用,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及诗人情感。3.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2.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让学生感知诗人的田园情怀,了解他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2.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二)教学难点:感知诗歌意象的运用,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及写作手法。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接触过许多有关陶渊明的作品,比如《桃花源记》。在《桃花源记》当中,诗人为我们描画了一个非常美好的世外桃源。同学们还记得其中描写的一些句子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是一个非常宁静的单纯的社会。那么今天要学习的《归园田居》的第一首,它将向我们展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作者简介(与陶渊明有关的四个称呼)1.“田园诗人”2.“靖节先生”3.“五柳先生”4.“隐逸诗人”三)学生齐读课文,明确诗歌情感点拨:要注意诗歌的情感变化。例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应读出诗人感到惋惜、后悔、痛心疾首的感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要读出心胸豁然开朗的感觉;“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要表现出乡村田园生活那种非常舒服、愉快的感觉,所以要读得轻快一些。四)教师范读,学生再次齐读五)检查预习重点字词的把握:韵:气质,品性。尘网:像罗网一样束缚人的尘世,这里指官场生活。羁鸟:笼中鸟。这里指官场生活中的诗人自己。池鱼:养在池中的鱼。这里指官场生活中的诗人自己。守拙:固守住愚拙。这里指固守节操。荫:遮蔽。罗:罗列、排列。六)理清诗歌思路,并从意象中把握诗歌意境及情感1.明确诗歌思路朗读思考:1)找出诗中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2)看一下这首诗可以分为几部分明确: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为“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因此诗歌可分为三部分。诗歌具体思路:第一部分:爱丘山——落尘网——思归——归隐田园第二部分:对田园生活的描述所见: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所闻:狗吠鸡鸣所感:无尘杂有余闲第三部分(总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2.明确诗歌意境思考:如何理解这首诗的意境明确:情景交融,富有意境之美。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地鸡鸣,而是由这些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的意境。3.明确诗人情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热爱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情感。七)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明确:1)比喻2)衬托3)对比4)情景交融5)白描八)讨论:从这节课的学习中,谈谈你学到了哪些做人的启示。教师小结:从这堂课的学习中,我们从陶渊明的身上看到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启示,那就是他敢于舍弃名利,从官场中走出来,去追求一份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最终得到了快乐。人生就是这样,人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学会取舍。九)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读《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其它四首诗,体会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意境和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