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大英县育才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3.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案人民版必修2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高中生源一般,整体素质不是太理想。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便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本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形成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对历史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教材内容分析: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本课内容是前一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内容的继承与发展,是在总结改革以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升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成就世界瞩目,但随着国有资产的增值和扩大,计划经济不再适应对庞大的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政府管不好也管不了越来越多的国有资产,中国的经济发展由此进入低谷。面对国内政治风波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峻形势,中国将何去何从,中国的社会主义面临严峻考验。邓小平南巡讲话一方面指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告诉人们社会主义主义不等于计划经济,提出了判断的标准,从而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又一次解放了思想,给中共指明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中共十四大由此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而使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对于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提出了具体措施;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的制定的史实,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学习要求:了解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中共十五大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重点: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基本内容。难点:认识并正确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引导学生从整体角度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实行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改革发展的道路;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完成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重要作用,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了解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过程,认识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中共十五大关于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的重要意义,认识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国有企业改革、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