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重点难点提示】1.领会全剧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其所表现的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上的失望、苦闷和迷惘。2.体味本剧以荒诞的形式表现社会的荒诞和人生痛苦的艺术特点。3.理解剧本人物梦呓之言和无聊动作所隐藏的人生痛苦与绝望。【教材内容全解】(一)识词释义1.词语认读忏(chàn)悔万劫(jié)不复症(zhēng)结一瘸(qué)一拐窥(kuì)视煞(shā)住噩(è)梦祈祷(qídǎo)乞(qǐ)求2.词语理解心血来潮——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忏悔——认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感觉痛心。万劫不复——佛家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一个过程为一劫,万劫即万世。表示永远不能恢复。症结——比喻事情弄坏或不能做好的关键。煞住——收住、停住。噩梦——可怕的梦。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乞求——请求给予。(二)资料卡片1.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作家,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等待戈多》写于1952年,1953年上演,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并被译成20多种文字。以后贝克特又写了《结局》《欢乐时光》和《来和去》等,并于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笔下的人物怀恨而又绝望,命中注定倒霉,在痛苦的状态中等待得救。2.《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成名作。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1937年定居巴黎,德国法西斯的暴行,人民的苦难,以及战后人们生活的空虚,冷酷的社会,人间的不幸使他涉笔混乱社会中一群被社会挤扁了的卑贱、低下、浑浑噩噩的人物来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正是这群“非人”的缩影。3.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最有影响的戏剧流派,“荒诞派”戏剧于50年代在法国兴起,后来流行于德国、英国和美国。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尤金·尤内斯库、爱尔兰的萨缪尔·贝克特、英国的哈罗德·品特和美国的爱德华·阿尔比等。4.大家所熟悉的世界是一个可以用哪怕是不充分的理由来解释的世界;但是在一个被剥夺了幻想和光亮的世界中,人感到自己是陌生的异乡客。他是一个无可补救的流放者,因为他被剥夺而失去了对故国的记忆和对乐土的希望。这种人与人之间、演员与背景之间的脱节,真正构成了荒诞的感觉。——加缪《西西弗斯的神话》5.人被切断了他的宗教的、形而上学的,以及超验主义的根源,人就失落了;他的一切行为都变得毫无意义、十分荒诞、毫无用处。——尤金·尤内斯库《论卡夫卡》(三)感知内容,剖析结构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四)重点、难点、能力点全解1.《等待戈多》是几幕剧?它揭示的主题究竟是什么?明确:《等待戈多》是个两幕剧,没有什么情节,对话不仅没有意义,而且一再重复,甚至第一幕和第二幕基本上也是重复的。两个流浪汉在乡间的小路旁,胡扯了一会,一个提出要走,一个说不能,“咱们在等待戈多”。这样的对话重复十几次,他们既不能死,又活不下去。他们不敢思考,因此只能不停地说些无聊的话来避免思考。对他们来说,不存在今天、昨天、明天,一切无能为力,只能忍受。第二幕的最后,他们约好明天上吊,除非戈多如约而来,挽救他们。但戈多究竟是谁,始终是个谜。这个剧本用寓言的方式写出了人间生活的寂寞无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没落,其基调是消极的、悲观的,但是,它在悲观绝望中表示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抗议:希望人类能够得到拯救。2.课文节选的第一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从他们的对话和动作中可以看出什么?明确:课文节选的第一幕,写的是两个流浪汉第一天等待戈多的情景,从两人的对白看,一会儿谈昨天在哪儿过夜,一会儿讲两个贼的事情,一会儿说到《福音书》的地图,一会儿又说到英国人在妓院里的故事,简直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云。再看他们的动作:爱斯特拉冈从一出场就是使劲地脱靴子,往靴内瞧,倒靴子,摸靴子;弗拉季米尔是脱帽子、抖帽子,窥帽内,戴上又摘下帽子,全是些无聊动作。当然,他们没有忘记在等待戈多。但是,他们等待戈多“到底要求他给咱们做些什么”,他们并没明确要求,只是“一种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