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葬词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领会作者对巴尔扎克人格、作品、成就和影响的评价以及作者的生死观。2.鉴赏本文高亢激越的情感,华丽、饱含哲理的语言。(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的能力。3.培养学生结合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鉴赏华丽、饱含哲理的语言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学习巴尔扎克和雨果两位文学大师在其创作生涯和不朽作品中展示的博大思想、崇高人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2.借鉴课文中对生与死的思考,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死观、人生观。(四)美育渗透点1.通过对本文诗化、饱含哲理的语言的揣摩、鉴赏,引导学生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崇高、激越和悲壮的情感美。2.通过对文中包含辩证法的语句的分析,让学生品味巴尔扎克和雨果两位太师高贵的人格美二.学法引导1.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引导学生对巴尔扎克和雨果有较为全面地了解。2.由理清课文思路入手,注意揣摩关键语句,通过小组研讨、班内交流的课堂讨论形式消化课文,加深理解。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通过对课文诗化、哲理化语言的揣摩、鉴赏,了解巴尔扎克和雨果两位世界级大文豪的伟大成就与贡献,领会其深刻而博大的思想。2.难点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这篇葬词的独到之处;二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第三节是从哪些方面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3.解决办法(1)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巴尔扎克和雨果,教师也应对有关历史背景和两位大师的名作进行简单介绍,也可印成讲义课前发给学生。(2)诵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情感脉络。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朗读课文或教师范读,也可以播放录音磁带,并进而梳理课文思路及情感脉络。(2)第二课时,针对课文中含蓄深沉,意义深远的语句,进行课堂讨论,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2.教师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组织学生把握本文的文学学识,写作背景、基本思路,用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研讨。(2)第二课时,组织学生对重点语段进行研讨,把握本文的主旨及写作特色。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本文是一篇文艺性很强的散文体演说稿,也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握课文基本思路和感情脉络,是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二)整体感知1.导人新课我们以前学过恩格斯为了悼念亲密战友马克思而作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请大家回忆一下它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提示:主要是对马克思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对马克思生前为无产阶级做出的伟大贡献给予崇高的评价和热情地赞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巴尔扎克葬词》看看文学大师雨果是怎样悼念另一位文学大师——他的老朋友巴尔扎克的。2.巴尔扎克和雨果①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出生于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致富的资产阶级家庭,法科学校毕业后,拒绝家庭为他选择的法律职业,而立志从事文学。为了获得独立生活和从事创作的物质保障,他曾涉足商业,从事出版印刷业,但均以破产告终。而这一切都为他认识社会、描写社会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素材。1829年,他完成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这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作品为他带来巨大声誉,也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巴尔扎克把《朱安党人》和计划要写的一百四五十部小说总命名为《人间喜剧》,并为之写了《前言》,阐述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基本原则,从理论上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巴尔扎克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在小说结构方面匠心独运,小说结构形式多样,并善于把集中概括与精确描写相结合,以外形反映内心本质等手法来塑造人物,还善于以细致、生动的环境描写再现时代风貌。这一切都使巴尔扎克在世界文学史上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②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