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探究--《逻辑与语文学习》教学设计指导思想语文新课标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这种新的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运用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等知识指导语文阅读和写作,对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很有益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学生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辨析概念和运用推理的一般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学情分析这些年的大纲对于逻辑知识不作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对此也有所忽视,大部分高中学生没有接触过逻辑。但如果教师诱导得当,学生应该能积极参与。要加强对学生自主精神、探究精神的培养,逐步养成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多种学习方式的交互作用中,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是自发形成的,学习逻辑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是必修4“梳理探究”部分“逻辑与语文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培养准确表达的语言能力。学好这一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重点与难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梳理感性材料,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是教学重点。把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是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阶段(明确任务)1、通读本课内容,划出有关逻辑的知识点。思考课后练习。2、搜集各学科学过的概念或定义。3、了解逻辑推理规律。二、课堂分组探究(把学生分为小组,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1、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2、运用逻辑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三、新课导入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残暴的国王,统治着一个奇怪的国家。这个残暴的国王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令,所有从前线抓回来的俘虏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做什么?如果答的是真话,就得用火烧死,如果回答的是假话,就得绞死。看起来,任何俘虏都难逃噩运。有一天前线送来了一个俘虏,执法官按照惯例问他:你来这里干什么?聪明的俘虏回答:我来这里是为了被绞死。听了俘虏的回答,执法官顿时傻了眼,不知道如何是好。因为如果真的绞死这个俘虏,那么这个俘虏说的是真话,而说了真话是要被烧死的。可是如果把这人烧死,那他答的就是假话,而说假话的是要被绞死的。执法官不好处理,只好上报国王裁决。国王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办法,最后只好把这个俘虏放了。这个聪明的俘虏利用真话假话,绞死烧死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救了自己一命。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大致有四种词义:第一,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第二,泛指思维的规律;第三,在贬义上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和看问题的方法;第四,特指一门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我们所说的“逻辑”一般指逻辑规律,即关于思维形式结构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四、课堂梳理探究阶段1、理解概念的特点(1)按学习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各学科涉及的概念和定义。选择某一概念思考它包含哪些具体的对象,能否自己给概念下个定义。(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概念,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划分,概念之间的关系。)(学生自主交流)明确: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分子范围的思维形式。属性包括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所谓本质属性,是决定该对象之所以成为该对象并区别于其他对象的属性;所谓非本质属性,是对该对象不具有决定意义的属性。概念有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外延是概念对思维对象分子范围的反映。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逻辑特征,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五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