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教学重点、难点:1.常用文言词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2.解释重点词语与疑难句子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要求学生说出《史记》的体裁特点(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读“自读提示”,指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赤壁之战》的材料则来自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说明:在谈到本文的选材和布局时将对此作比较详细的介绍。)二、介绍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三、讲读第1段第一层次(开头——权即遣肃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试译,教师纠正、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明确:是孙权的谋士鲁肃。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要求学生解释:险固——险要坚固;士民——老百姓;殷富——丰厚富足。)“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解释:有——占有;资——资本、凭借。)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意。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②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wu)其能而不能用。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2、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明确:两种可能、两种准备。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抚慰拉拢);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与刘表“违离”(矛盾、背离),则宜别图之(想办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3、上面的两种可能、两种准备,是从战略着眼,若从眼前来看,鲁肃又认为应采取什么行动呢?明确:鲁肃主动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问居丧的人),并慰问军中掌权的人;②说服刘备抚表众,共治曹操。4、鲁肃劝说孙权采取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与刘备、刘表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操,这样做的结果是“天下可定也”。“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一“恐”一“即”,可见这一行动的急切性和达到目的必然性。四、讲读第1段第二层次(到夏口——樊口)。1、指名朗读第1段第二层次,并要求学生试译,教师点拨,疏通文意,然后研讨问题。2、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明确:①操已向荆州;②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备南走(逃跑)。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3、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明确:①宣权旨(传达君命),致殷勤(恳切慰问)之意,以诚打动刘备;②宣传孙权的“聪明仁惠”(聪繁明智、仁爱慈惠),敬贤礼(动词)士,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江南为表,故称“江表”。这是一个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应记住。)英豪,咸(都)归(使动)附(依附)之。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条件。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明:“已据六郡(地广),兵精粮多”(实力雄厚)。③说明吴巨是平庸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依靠。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十分清楚,故结果必定是“备甚悦”。4、既然“备甚悦”,为什么鲁肃还要与诸葛亮拉关系?明确:因为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决策人物,对刘备有左右作用。故鲁肃又以“我,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友也”来使诸葛亮放心。故结果必然是“备用肃计”。(在这里提到诸葛亮,为下文他的出场伏笔。)5、第1段第二层小结:这一层写鲁肃会见刘备,初步奠定联合抗曹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