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写作风格,理解并背诵第一段。能力要求:能利用所学知识、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重难点及解决办法:背诵课文,教师可依据文段的内容和句式的特点指导学生背诵。学法指导:在背诵中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古今的中国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或富有深意的名字来表现自己的志趣追求,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张溥的七录斋,姚鼐的惜抱轩,梁启超的饮冰室,周作人的苦雨斋等。(学生有人喊还有项脊轩,教师回应)对,还有明代作家归有光的项脊轩,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项脊轩志》这篇文章,了解项脊轩的特点以及和项脊轩有关的一些人和事,深入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深厚感情。二作者介绍归有光(1502-1571),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九岁能文,但命途不顺,35岁才中举人,后来连续八次考进士不第。无奈,后来迁居至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学生称之为震川先生。到60岁他才中了进士,授县令职,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有《震川文集》40卷。归有光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拟古主义,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抒胸臆,强调真情实感。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古文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后人誉其散文为\\\'明文第一\\\'。归有光的散文不是写重大的社会题材,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项脊轩志》可为代表。三解题: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曾住在江苏太仓项脊泾,作者自号项脊生,斋名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乃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四播放录音,学生听读,解决字音问题。渗漉()修葺()垣墙()栏楯()冥然()老妪()先妣()呱呱()象笏()长号()扃牖()凭几()偃仰()瞻顾()五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教师点拨个别字音及断句。六结合注释自读自译课文第一段。找学生翻译第一段,教师点拨,强调相关知识点。下名次作状语向下上名次作状语从上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旧时栏楯,亦遂增胜()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胜沛公不胜杯杓()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何可胜道也哉()此时无声胜有声()方丈:一丈见方垣墙:名次作动词,砌上垣墙三五:农历每月十五特殊句式: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余稍为修葺,使不上露()七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本段第一句是一个判断句,接下来写修葺前项脊轩的情况,作者着眼于\\\'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破(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三个特点,非常简洁地写出修葺前项脊轩的破败情况。余下的文字是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情况,作者也是抓住三个特点来写。\\\'亮\\\':余稍为修葺,使不上露。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雅\\\':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静\\\':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最后一句意境优美、朗朗上口,学生很容易记诵。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认为背诵中首先要抓住修葺前后\\\'轩\\\'的特点,即由\\\'小、破、暗\\\'到\\\'亮、雅、静\\\',因为这六个字串起了几乎整个第一段。另外这一段文字在句式上也很有特点,即四字句较多。抓住文段的这一特点,也有利于本段的背诵。(教师可作示范背诵。)八小结第一段叙述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的深情。\\\'小鸟时来啄食\\\'与\\\'三五之夜\\\'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年轻时在这里读书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这一段用\\\'喜\\\'字贯穿。项脊轩志第二课时马新桥教学目标:掌握重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力要求: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难点及解决办法:理解课文2、3、4段并背诵。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