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课题《召公谏厉王弭谤》课时授课班级考点、知识点阅读鉴赏F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国语》的相关知识。2、读准“瞽、瞍、矇、耆、隰”等偏僻字的读音。3、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过程与方法:1、理解思想内容,感受召公谏辞明白透彻、深入浅出的特点。2、培养学生借助注释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虚心听取批评的情操。重、难点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及省略句式。难点:感受召公谏辞明白透彻、深入浅出的特点。体会“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学习内容学生活动一、了解《国语》的相关知识,大体读懂全文后,由学生根据阅读中出现的问题,质疑问难,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讨论,老师点拨释疑,共同解决难点,为阅读扫清障碍。二、让学生反复诵读文中的内容,并以“道路以目”作为突破口,带动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它产生的背景、原因、结果进行分析,重点对召公的话并加以简述。读课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二、学生分析对于一名高一新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较大的难题,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太少,文言文阅读能力太差。一方面,学生对文中成语“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较熟悉,对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吸引力。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导入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李世民环节二:解题召公(shào)谏:动词,劝说,劝告。弭(mǐ):消除、阻止谤bàng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题目的意思是:召公劝谏周厉王阻止国人指责他的过错。《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环节三:自主学习1.结合注解,了解《国语》的相关知识。《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东周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关于《国语》的作者,司马迁认为“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从此一般都认为《国语》乃左丘明所作。但及今学术界仍有争论。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国语》开创了以国分类的国别体体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寿的《三国志》、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都是《国语》体例的发展。另外,其缜密、生动、精炼、真切的笔法,对后世进行文学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2、学生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召公(shào)弭谤(mǐ)瞽献曲(gǔ)瞍赋(sǒu)矇诵(méng)耆(qí)隰(xí)阜(fù)自主学习,积累常识自己检测相互检查自读,质疑问难3、成语积累①道路以目: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阻止;甚:超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4、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质疑问难,合作探究。学生结合注释再读课文、理解掌握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环节四:重点突破(一)、老师点拨1、召公谏厉王弭谤谏:动词,劝说,劝告。(邹忌讽齐王纳谏,)弭:消除,阻止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译文:2、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目:用眼睛看看,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敢怒不敢言。译文:3、是障之也障:防水堤坝,名词用作动词,堵住、阻隔。4、近臣尽规,亲戚补察亲戚:古今异义。古:族内外的亲属;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译文:5、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为:治译文:(省略句,例子如下整体感知学生合作探究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医,使监谤者。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环节五:问题导学结合讲解和译文,学生三读课文,逐段分析内容。1.厉王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请找出能体现厉王性格特征的词语。明确:“虐”、“怒”、“杀”暴虐、凶残、昏庸“喜”“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昏庸愚蠢,一副蠢人说蠢话的自鸣得意之像2:厉王“以棒止谤”的做法,使得国家处于一种怎样的情势之下?(从文中找出原句)明确:谤王——道路以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