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课标要求】①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②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教材分析】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城市的知识,在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中,学生也对城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高中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本节是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分为三部分内容:城市化、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又是本节重点。城市内部的结构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通过研究城市内部结构也可以了解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因而本节内容是学习城市化的基础。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这些基础知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城市功能区的概念和类型②理解历史、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影响③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认识城市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学会分析功能区的方法②掌握分析城市功能分区成因的思路和方法③经历分析地域文化影响城市的思维过程,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参与教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②在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加了解生活的城市,由此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社会责任感。③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教学重点】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教学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学情分析】对于城市功能区和地域文化这两个词学生或许感到陌生,但学生熟悉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对工业、商业等各种活动有感性认识,而且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感知力很强。此外,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整理、分析资料和课堂讲解的能力,这就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方法】运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了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坚持“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评价在后”的原则,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1【课前调研】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小组并各选一个组长,三个小组在课下分别就沭阳县城区的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搜集资料,其中包括主要工厂、主要住宅小区、主要商场的名称及位置,并写出调研报告。【设计理念】《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等活动。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展示调研成果导入新课由A、B、C三个小组的组长上台展示调研的图片,并宣读调研报告A组展示图片:万德福超市、时代购物广场、南京路服饰一条街、大润发超市等等。结论:这些大的商场分布非常集中,主要在人民路、南京路、上海路与南环路的交汇处及其周边地区B组展示图片:恒星时装、鼎盛纺织、扬子木业、沭阳化肥厂、沭阳水泥厂等结论:这些大的工厂分布也比较集中,主要在沭阳城区东北部及西南部。C组展示图片:教育小区、新安花园、学府花园、巴黎新城、颖都家园、新江南等。结论:住宅区分布非常分散,从市中心到市郊,分布在沭阳城区的各个方位。【教师点拨】总结调研成果,对学生提出表扬,并由此引申出城市功能区的概念【板书】2.3城市空间结构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参与意识,课堂气氛被烘托起来,学生进入求知的状态一、城市功能区1.指导学生读图2-3-1“北京城市功能区”,学生讨论所给问题,进一步明确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城市主要功能区。【教师强调】一般大城市各类功能区齐全,而一些中小城市,有些部门占地面积很小,或者布局分散,形成不了相应的功能区。2.链接网址http://map.mapbar.com/a_suqian_shuyang_map/,展示“沭阳城区三维仿真电子地图”。结合各个小组课下搜集的资料完成问题: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各自的形态特征、分布位置及分布特点,并填写导学案。【承转】在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