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海城市牛庄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再别康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蒲秀琼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过程与方法层面:朗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领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重章叠句。2.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3.分析鉴赏:体会诗境之美,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教学重点:全诗意象的把握和体味。教学难点:诗人对康桥的深沉情感及新诗鉴赏方法,意境的营造。教学设想:板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现代诗人、散文家。笔名云中鹤、南胡。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诗风: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思想感情: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如多情郎之于恋人,含情脉脉,又默默示爱。“五四”时期始创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不讲究语言的外在格律,抒情性更强。以旧体诗形式反映现代思想生活的诗也是新诗。反复诵读,品读节奏美。抓住意象,领悟意境美。深入分析,欣赏主题美。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只身告别缓步飘然难舍之情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波光艳影喜爱之情河畔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棵水草。康河柔波眷恋之情软泥青荇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里,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榆阴潭水留恋之情清泉浮藻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笙箫别离惆怅之情夏虫沉默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只身告别悄声飘然不舍之情意境意境与与意象意象意境指诗歌中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的结果。意象就是诗人借以寄托感情的具体物象。意象是体现意境的基础教学内容和步骤:★导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的心。有一位文学家说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忘记的诗集有三部,第一部是胡适之的《尝试记》,第二部是郭沫若的《女神》,第三部是徐志摩《志摩的诗》,就是现在许多青年朋友也喜欢志摩的诗,那么,志摩的诗魅力何在呢?诗人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下面我们走进他的一首名诗《再别康桥》,一切皆知。一.徐志摩个人资料与康桥的渊源。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在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成为北平少女界“大众情人”。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二、新诗?(上接板书)三、如何鉴赏新诗?(上接板书)四、欣赏诵读课文范读正音青荇(xìng)长篙(gā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