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兰亭集序【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温故知新1、齐诵课文2、回顾思路二、研习第一部分,即1、2自然段1、迅速浏览课文1、2自然段,然后合上课本,凭记忆按提示查找内容要点如:时间:“永和……癸丑……暮春……”地点:“……兰亭……”人物:“群贤……少长……”环境:“此地有……,又有……”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感受:“……信可乐也”2、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学生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3、课堂练习:模拟想象你便是其中一文士,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将景物和你的感受诉诸笔端。教师点拨:本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如此美景,在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和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4、提示学生朗诵时注意语调要清新明快,充满欢欣,优雅之情调。按照提示每组选代表朗读。5、学生讨论、交流(1)有人将本段之“乐”总结为“五乐”,你能找出来并加以总结说明吗?(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1部分中起到什么作用?)明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2)本段末句“信可乐也”能否改成“信可乐矣”?请阐述理由。明确:“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仔细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鲜花吐芳;就是写林写竹,只言“茂”“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集会本是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不过分显露,这是他气节高爽性格沉稳的表现。(3)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三、研习第3自然段1、全班齐读第3段,理清文章思路提问一:请合上课本串讲本段大意提问二:这段话作者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讨论的?明确: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提问三:作者为何而痛?一痛惜情随事迁,美好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终期于尽。2、诵读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以理论为主,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末句以降调慨叹语气收束。请按照上述提示,每组选代表诵读四、研习第三段,即4自然段1、熟读课文,理清背诵思路这段议论中包含感情,请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问题(1)当前士大夫的人生观是怎样的?(2)你认为作者赞同他们的人生观吗?为什么?明确: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作者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着,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会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