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学习目的:知识:把握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品味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能力:培养学生概括、分析、鉴赏能力以及运用修辞驾驭语言的能力。德育:培养学生朴实的人生情感,要有敢于冲破旧观念的精神。学法:诵读-品味-鉴赏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方法、手段: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初步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课前10分钟)播放影视音乐李叔同的《送别》,创设抒情氛围。2.导语。(随堂低音量播放钢琴曲《粱祝》,教师随乐引导)刚才听到的这支曲子是什么名?写的两个人是谁?(粱山伯、祝英台)这个故事为什么能够流传至今,深深地打动人们呢?因为它讲述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有人曾说:“爱情,回忆中的比现实中的更美好;爱好,舞台上的比在现实中的更感人。”你们还知道哪些感人的爱情故事?(由学生畅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西厢记》,这是王实甫在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悲剧情节基础上改编的一个喜剧,(你知道中国十大古典喜剧有哪些吗?)《西厢记》讲述的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珙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二、新课教学:(一)作者简介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二)概述《西厢记》故事情节《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书生张珙在普救寺与前相国的女儿崔莺莺相遇,彼此一见倾心。为了能与莺莺亲近,他寓居于普救寺的西厢房。叛将孙飞虎率兵包围普救寺,要抢莺莺。老夫人当众宣布:谁能退贼兵,就把女儿莺莺嫁给谁。张珙挺身而出,写信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来营救。杜将军杀退孙飞虎,老夫人却违约赖婚。张珙因失望而病倒。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毅然与他私下结为夫妻。夫人得知后大怒,却无计可施,被迫许嫁,但须张珙应试得官才能成亲。最后,张珙中了状元,与莺莺正式结婚。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概括剧情: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赴长亭路上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场面。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的场面。写莺莺目送张生远去的依依不舍的情态和离别后的痛苦。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的场面。写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写分手后的场面。写莺莺和张生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和心理。(四)分析人物形象.教师点播:对莺莺这一形象的把握,要跟剧情紧密地联系起来,要重视她感情所经历的起伏变化,充分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欣赏思路:先让学生结合文章情节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