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学习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2.积累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3.了解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揣摩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作者反对臆断、亲自考察的精神。明白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四、重点、难点:1.“余方心动欲还……古之人不余欺也”2.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五、解决办法:这篇课文的语言障碍不多,内容也不难理解,可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读懂课文。指导学生弄清文章结构。理解三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文章的表达方式。还可以通过与《游褒禅山记》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特点。本文是一篇考察记,开头说作者对郦说和李说的怀疑,正是交代考察的缘起;中间记“游程”也是先访寺僧,后游绝壁,这是为考察目的而安排的;待到考察目的已经达到,便不再提游览之事,而着重抒发议论。按照考察记的要求来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才会显得顺理成章。六、学生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课文。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熟读成诵,背诵课文。七、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正音:蠡(lǐ)枹(fú)铿(kēng)磔磔(zhézhé)噌吰(chēnghóng)罅(xià)窾坎(kuǎnkǎn)莫(mù)镗鞳(tāngtà)识(zhì)无射(wúyì)二、导入新课: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因事说理:要“深思慎取”,要“尽吾志”。苏轼《游石钟山记》又是怎样写的呢?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三、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眉州眉山人。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他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另外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四、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本文不像一般游记,不重山川景物的描写,而重因事说理;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采用叙议结合的写法,通过具体记游来阐发道理。五、课文背景:《石钟山记》写于元丰七年六月游石钟山之后。苏轼出狱后便以团练副使的犯官身份居住黄州,一住五年,直到元丰七年四月接到神宗“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的手诏后才离开黄州,移汝州团练副使。此时49岁的苏轼总算在政治上减少了一些压力。这时他的长子苏迈26岁,开始走入仕途,授德兴尉,苏轼便与苏迈一起同行,游览了石钟山。七月,苏轼到达金陵,会见王安石,彼此交游唱和,过从甚密。从这一段经历来看,苏轼写《石钟山记》时心情是舒畅的,他并非特地要考察石钟山,只不过兴之所至,偶有所感,便信手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游记散文。六、范读,打开课件配乐朗诵按钮,或教师示范朗读。七、学生齐声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八、结合课后练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言。1.词类活用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发出声音,动词的使动用法)②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目,用眼睛看;耳,用耳朵听。均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④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舟行”的“舟”表示“行”的方式,有“以舟(介宾短语)”的意思,可以译为“乘舟”,但要注意,这样译并末准确表达“舟”作为状语的语法特点。2.句式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九、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把握结构:①整体感知: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