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入党培养机制下的爱国主义教育[摘要]随着全国大学生招生规模的迅猛发展和大学生团员入党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学生团员入党培养机制中爱国主义教育虚化暴露出的问题在高校团组织工作中日益浮现。文章以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团委各级组织活动为背景,对团组织团员入党培养工作进行了全程细致深入的考察分析。其中主要考察了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大学生团员入党培养两大主要生态因素,分析了大学生团员入党培养六大机制,并通过对培养机制创新模式剖析提出了完善团组织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思路。[关键字]大学生入党培养机制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并推荐优秀团员加入党组织是加强党组织建设,保持组织活力的需要;是激发广大青年团员的爱国政治热情,增强党团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需要。新时期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转型和扩招导致大学生团员入党培养工作生态发生变化,带来了入党培养机制的革新,党团组织需要顺应高教生态变化不断创新团员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模式、培养机制,实现大学生团员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稳定有序发展。一、大学生共青团员入党培养生态变化1.高校大学生共青团员入党培养生态变化高等教育扩招改革改变了高校团组织工作格局和工作重点,高校大学生团员入党培养生态发生变化。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团员培养工作暴露出新的特点:不同区域大学生人生阅历差异较大,人生价值取向初步形成;课程完成后经常处于半脱离组织状态;偏重学科专业研究,忽视爱国主义教育。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大学生团员入党培养生态也在发生变化。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是举办不久的新生高等院校,在适应创建具备财经学科优势的大学转变过程中更加突出大学生教育,并呈现出独特点:既没有扩大招生的不适应性症状又保证了规模发展;既没有扩招管理缺失也暴露出高校团组织工作薄弱的共性。这些特点标志着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团组织工作中团员入党培养工作生态的巨大变化。2.入党培养两个阶段生态变化推荐培养阶段工作生态的变化。大学生人数的高速增加改变了团组织工作格局:增加团员推荐培养名额,加大培养工作力度;入党积极分子的二次培养考察;党团组织培养良性互动博弈。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参加过团组织的培养并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仍然需要接受大学生团组织的二次培养考察为推优入党工作奠定基础。推优入党阶段工作生态的变化。变化主要体现在团员社会经验分层现象和大学生党支部、党小组职务由大学生党员担任现象。分层现象不仅是社会实践经历分层,实质是已经形成的比较坚定的世界观重塑问题。许多大学生生活阅历比较丰富,世界观基本稳定,而团组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培养考察是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再改造工作,工作难度提升。二、大学生团员入党培养机制分析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组织发展工作以党校培训为平台,以培养人机制为基石,以民主评议机制、组织推荐机制为中心,以自我评价机制为有益补充的爱国主义教育,为党组织培养输送了大量的优秀后备军。在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校团委组织大学生团员入党培养工作实践中,我们对各环节培养机制进行了研究与反思。1.党校培训机制党校培训是共青团员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理论阵地。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合并各级党校,采取统一党校集中授课,开辟网上党校为第二课堂,避免了高校普遍采用的多层分级培训模式内容重复教育;同时也发展了网上党校培养模式。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保留并创新了传统党校培训机制,努力实践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爱国主义教育的平台。经传统党校与网上党校结合,共青团员、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推进到新高度,通过构建网上党校,课堂党校两条主线吸收了大学生团员、入党积极分子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大批学生骨干,真正实现了第二课堂的补充和阵地作用[1]。2.培养人机制培养人机制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体现于培养责任制和考察跟踪制。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团组织一直对培养人严格落实培养责任制,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党小组坚持推荐提名责任制,党支部坚持培养教育责任制,上级党组织坚持考察审议责任制,严格规范组织培养程序。在实践中,团组织鼓励以党员为核心预备党员为辅助的双层培养人责任制,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