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前言:《红楼梦》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封建王朝的历史背景中反映出的是一段段生死情长。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就如同圣母百花大教堂耸立在弗洛伦萨亦或是法兰西的枫丹白露森林,讽刺,高大又不可超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场红楼梦,大观园的荣败也反映了女权天下的局限和封建君统社会与人权主义思想之间的斗争。里面的人物栩栩如生。论点:《红楼梦》中人物形象千姿百态,性格多种多样,命运结局不禁悲惨。在书中有对金陵十二钗的诗句介绍:1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2冰雪招来露砌魂——薛宝钗3回首相看已化灰——贾元春4才自精明志自高——贾探春5花因喜洁难寻偶——史湘云6为乞嫦娥槛外梅——妙玉7只为阴阳数不同——贾迎春8不闻菱歌听佛经——贾惜春9凡鸟偏从末世来——王熙凤10千里姻缘一线牵——巧姐儿11桃李春风结子完——李纨12情天情海幻情身——秦可卿。A林黛玉是其中最负有争议的人她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重要词语:内向、多愁善感、懦怯、才华横溢。林妹妹是从苏州来的客人,亲戚关系很近,是贾母的外孙女,但她对贾府,眼光是陌生的,是生人的眼光。书中用林黛玉的眼光先观察了贾府。对于林妹妹来说,贾府也是气象非凡、派头很大、又威风又豪华的。林黛玉刚到贾府,可以说大气也不敢出的,这里比她原来在林家不知道神气多少倍。也在林黛玉到来这个事件上,显现了贾府一些主要人物的形象、心态和地位。贾母不用说,是贾府金字塔宝座顶尖上的人物,大家都围绕着她转,众星捧月。整个贾府的气派,对于林黛玉来说不同寻常。林黛玉也并不简单,书里交代了,她爸爸是林如海,曾高祖往下到了他是第五代,本也是侯爵贵族,但到了他,因为已经是第五代,没了侯爵的身分。可以说他是原贵族、原侯爵,或者叫老贵族、老侯爵。一方面是骄、娇、倔、高、傲、自命不凡都有,一方面又不能不面对开始走下坡路的事实,搂着一点,他不是现职,无权无势无衔,茶渐渐凉了,而且人丁不旺,前程谈不到,要不也不会托付一个其实八竿子打不着的私塾先生贾雨村来送黛玉。但是它里边又描写出一个不同寻常的视角、一个眼光、一个感受:林黛玉自远而近地看贾家,也有一个并非简单的过程。林黛玉进了贾府,里头有垂花门,有抄手游廊,有紫檀架子,有大理石屏风,还有鹦鹉在那儿报信——“来客人了”,这些都是林黛玉过去没有见过的,不仅黛玉不熟悉,读者大多数对这些玩意也不会多清楚多习惯,大富之家,高贵之家,熟不熟悉,光这些道具布景和名称已经把你唬住了。无怪乎孔子要搞“正名”,人是语言的动物,一堆新奇高雅的名称已经把你震慑住了,已经让你目瞪口呆,如果不说是垂涎三尺的话。林黛玉一进来已经感觉到这个气魄,跟家那儿不一样。林黛玉这时是小心翼翼的,她刚来,还没有多么任性,那些很情绪化的东西她还没有。从显见衰落的林家来到至少当时还挺热闹挺红火的贾家,当时的贾家叫做“鲜花著锦,烈火烹油”——鲜花够美的了吧,还要点缀上锦缎;烈火够热的了吧,还要浇上吃用的香油花生油。所以她有一种小心翼翼的心态。贾母一上来对林黛玉非常宠爱,肝啊肉啊地搂着她哭。贾母有权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情绪,封建社会谁地位高谁的自由度就大。请设想一下,别人岂敢那样放肆地哀哭?B黛玉的爱情是纯粹而彻底的,她从看见宝玉的第一眼就爱上了他,从未思虑怀疑过,一生之中没有一分钟摇摆。不像宝钗,是在入宫失败后才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做贾家媳妇的。对黛玉来说,爱便是爱,爱的是这个人,不是他的背景,他的前途,因此从未对宝玉有过任何要求或劝诫。只要他是他,她便希望与他永远厮守,两相情悦。她想的是“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失我自失”,生命的设置永远以宝玉为前提。黛玉的爱如此澄明清澈,高贵得莫可名状,曹雪芹唯有给她设定了一段前世姻缘:离恨天灵河岸三生石畔有绛珠仙草,生得袅娜可爱,神瑛侍者见了,日以露水灌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女体。那草衔恩未报,遂发下一段宏愿:倘若他下世为人,我也跟他走一遭,将一生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仿佛惟有这样的理由,才可以解释世上怎么会有那么绝对的爱情。曹雪芹为林黛玉的眼泪找到了缘由,却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