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服装结构设计》课程通过增设思政教学目标、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资源等推进步骤,充分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大国工匠精神、传统文化、职业素养、审美教育等内容渗入教学,积极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课程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视角,解读国潮复兴等热点,巧妙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案例及当今服装行业最新发展动态等,凸显出民族品牌自立自强的文化精神,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相关思政元素:文化自信、耐心、审美能力、精益求精、爱国情怀、三全育人、学习热情、民族自豪感、职业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立德树人、自立自强、团结互助、中国传统文化、友善、合作、价值观、民族自信心、职业素养、人生观、专注、工匠精神1探索《服装结构设计》融入思政教育的时代背景高职教育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创新、专注、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已成为专业型人才必备的能力,高职服装专业的教育需要积极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继承并发扬“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实现技能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全面转化。近年来,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纺织业进入后配额时代的大背景下,我国由“纺织服装大国”向“纺织服装强国”发展的趋势日渐明显。中国服装产业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必须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培育民族品牌,振兴民族产业。《服装结构设计》作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准确的人体测量、规范的制图标准,以及完成2各种服装款式的结构设计,实现服装从平面设计效果图到立体成衣造型,这些重要的中间环节,也决定了服装穿着的舒适性。因此本课程既体现了高职服装专业对艺术性和技术性的要求,同时也具有很强的通识性。同时,本课程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大格局。基于此,我校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团队着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探索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德育要素”,确保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具体措施对“课程思政”育德、育才能力的探索和设计,是历史赋予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担。因此,既要把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又要把教学思维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最终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全面立体化转型的目标。根据专业课程特色,合理嵌入育人要素,将大国工匠精神、传统文化、职业素养、服装美育熏陶等内容融入教学,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传导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的方式,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2.1融工匠精神于课程“工匠精神”是一种崇高的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它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还体现着专注、细致、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3使命感和荣誉感。服装专业作为传承千年的手工艺行业,在今天更要最大化地发挥其教育作用,将匠人精神融入课堂。2.2融传统文化于课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突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又是服装设计重要的灵感来源,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更有利于把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心。2.3融职业素养于课程服装专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贯穿融入到课程思政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