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训练一:记叙文写作“散文化”写作目标:文体:记叙文重点:记叙文的散文化,线索条理清晰,多钟手法的综合运用,能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一、高中记叙文的写作导引记叙文是通过具体、真实的人和事的记叙来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记叙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事情的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叙述的角度不同,表达效果就会不同。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对增强表达效果有很大的帮助。什么样的记叙文算是上乘之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做到这些的关键是什么?关键之一在于选择叙述角度。叙述文学中,一般把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称为叙述角度。叙述的角度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叫第一人称叙述。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叙述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这种叙述方式,真实而有感染力,写亲身经历的文章多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叙述,有对话效果,便于倾诉强烈的感情;第三人称的叙述,灵活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全面地表现生活。有时,为了克服单一叙述角度的局限,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叙述角度。《祝福》用第一人称描写我在鲁镇的见闻,又用第三人称叙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两种视角交错使用,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人物的命运,使表达更丰富,更深刻。在记叙文写作时,应防止犯以下的错误:(一)、记叙文容易写成“流水账”。描写不足:很多学生在写记叙文时不能把握好哪里该详写哪里该略写,哪里需要浓墨重泼哪里需要惜金如墨,因此没有轻重主次之分,把事情原原本本的“写下来”又因为受字数的限制多字,本身有没有细节描写的意识,所以写出的记叙文往往只有“结果”而无“过程”,特别是缺乏生动的细节表现。(二)、记叙文容易犯叙事“低幼化”的毛病。选材粗略:由于受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一写作文就“无话可说”,在抓耳挠腮之余,不得不求助于“珍藏在记忆深处”的童年时代或小学生活。当然不是不可以写童年或小学,而是需要注意叙述角度和口吻的把握,很多同学在叙述的时候完全变成了一个“七八岁”或“十几岁”的孩子了,所思所感幼稚。整个文章犹如小学生五、六年级的认识。缺乏一点高中生应该有的思考和表达。很难提起阅卷老师的兴趣,分数低(一般分左右)是很显然的了。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建议高中记叙文写作可以散文化,由于它取材广泛,摇曳多姿,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让人陶醉,让人喜爱。记叙文散文化的优点:(、、散文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容易抒发表达。由于目前材料作文的不限制文体,导致了很多学生文体不分。在写作时没有问题意识,写出的文章就“四不像”。而散文则不同,她可以记叙,可以抒情,可以议论,可以描写,可以说明。如果以叙事为主,就是叙事散文;如果以抒情为主,就是抒情散文;如果以说理为主,就是说理散文。如果写记叙文,学生年龄相仿、阅历相当,所经历的事情相似,很难写出新意来如果写议论文,高中生分析能力受认识水平、生活阅历限制,往往是观点加材料,罗列事例,缺少分析,尤其缺少辩证分析,这样的议论文平淡无奇,很容易让阅卷老师产生厌烦感。因此,散文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感,写出一点小感想,抒发一点小哲理,个性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写出个性,写出新意、。(、、“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使构思简便易行。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考场时间有限,环境特殊,一般很难进行缜密的思维,更不用说写出令人拍案叫绝的文章了。但是散文可以凭借文体自身的优势,进行发散思维,虚实结合,只要附着一点线索联系都可以被写进文章,同时也方便展开联系和想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记叙文写作追求境界。记叙文的散文化可以改掉我们夸饰矫情的“学生腔”,能有效激起读者的共鸣,为读者营造一个动人的艺术境界(加分的重要依据、,还能不断提高我们抒情的技艺(如:融情于景、句式丰富、修辞恰当)。例如下面一段文字,就是记叙文散文化的佳作:例:我曾站在故乡坍圮了半壁的城墙上,望着披着袅袅晨雾的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