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中的扁平化设计风格打开文本图片集FlatDesignStyleinInteractiveDesignsDailylifeisfilledwithavarietyofinteractivedesigns.Whenmanycompaniesstillpursuetraditionalskeuomorphicdesignstyle,flatdesignstylecomesintobeingwithanon-mainstreamattitude,anddeeplyinfluencesthetraditionalskeuomorphicdesign.在这个交互设计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交互设计,什么样的设计风格,无疑成为大众所关注的焦点。当众多公司还在追求传统的拟物化设计风格的时候,扁平化设计风格以一种非主流的姿态应运而生,冲击着传统的拟物化设计,这种趋势就好比是19世纪后期法国产生的印象画派一样,以创新的姿态出现,来反对当时已经陈腐的古典学院派的艺术观念和法则。扁平化设计的起源首先来认识下扁平化设计,扁平化设计最早是由AllanGrinshtein在设计者的版本控制系统LayerVault中创造和推广的。在他的博客文章“扁平化设计时”里,Allan曾提到“优雅的界面是用最少的元素达到最佳的效果的界面”。这个理念比更多修饰、更复杂的界面更适合于当前的界面功能。从那时起,扁平化设计得到了快速成长。微软是最早使用扁平化设计的公司,苹果IOS7系统的推出将扁平化设计推向顶峰。扁平化设计具有几大特点:造型简单不添加细节效果、注重色彩、排版等。扁平化设计发展非常快速,观察它的发展过程,其实和字体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都是经历了一个拟物化到抽象化的过程,从最开始的象形文字到现在的简体字,字体变得更加抽象和简洁,识别性也变得更清晰。这也是扁平化发展的一个过程,在最开始人们接触拟物化设计的时候,可能被其对每个图标的细致表现所吸引,但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有些细节会令人产生疲惫,而这时候扁平化的产生,无疑是对交互设计的一次革命。扁平化设计发展的必然性分析在我们讨论扁平化设计发展必然性的时候不得不提一个视觉理论,就是差别阈限(J.N.Djustnoticeablediffrernce)。人的神经系统对于任何刺激都能做出反应,但人明确感觉到刺激,不仅如传统理解的那样,需要超出感觉阈限;并且通常刺激只有超出一般规律的变化,才能作为外界信号被接受,这种两个相似刺激之间被觉察到的最小差别阈限,就叫做差别阈限。这里列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图表1中左边的图形内的白色明显比右边图形被的白色要深的多,其实在理论上两个白色的色值是一样的,只是旁边不同色度的黑和白色形成对比,给人的视觉刺激是不一样的,通过神经反射到人大脑中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当额外刺激的强度不能引起个体的感觉,则是感觉上的适应,也就是通常说的“久闻不觉其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再次超出差别阈限的刺激时才能引起人的注意。图表(1)通过以上的理论可以了解到平时在用长时间的拟物化设计时,拟物化本身就是对实物进行概念化的模拟,这里的模拟是以写实为主,所以拟物化的设计在人们慢慢习惯的时候,它本身和背景之间给人的差别阈限越来越小,对人视觉上的刺激也越来越小,而它每个图表上的细节也在减小这个差别阈限。所以,扁平化设计的出现,其实是在原来拟物化设计上进行的一次更深层次的提炼,删减掉一些影响视觉的东西,加大对比度、大量使用色彩、更加注重设计的排版和字体的使用,使其能够更强烈地刺激人的感官,加大图标的识别度,使操作变得更加简单,交互界面变得更加美观。扁平化设计造型分析在扁平化出现的起初,受到了很多的争论,在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遮蔽效应”,即强烈的变化会阻碍对微妙变化的知觉。心理学中以“通道”流量来解释这一问题,即心理只有有限的资源来执行全部信息加工,强烈的变化带来了巨大的信息量,它占用了大量的信息通道,其他信息则被过滤掉了,因此人们在感受巨大变化时会忽略那些细微的变化。所以,扁平化出现的时候,大家都忽略了可能扁平化设计是删减掉很多的细节,但是,它在增加对比度的同时也加大了很多我们不易发现的细节。它不仅仅是一个色块与一个色块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图标更抽象化的推敲,所以在扁平化出现的时候,受到了大家很多的批评,当人们接触了更多的扁平化设计应用之后,才慢慢地发现,这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