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一)1.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A.糖水B.牛奶C.米粥D.豆浆2.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20℃时,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B.4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50g甲、乙,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C.4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30g甲、乙,同时降温至20℃,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D.2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40g甲、乙,加热到40℃时,甲溶液为饱和溶液3.下列有关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4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T1℃时,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a、b两种物质各60g后,再分别加入100g水,充分搅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t1。CB寸,所得a,b两种物质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B.在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60C.当温度由t!℃升高到t2。C时,两烧杯中的溶液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D.当温度由h。C升高到t2。C时,b物质的溶液中一定有固体析出5.将60℃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没有发生变化的是()A.溶液的质量B.溶液里溶质的质量C.溶液里溶剂的质量D.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分数6.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均是30%B.t2℃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从0℃至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D.t2℃时,分别在100g水中各溶解20g甲、乙,同时降低温度,甲先达到饱和7.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此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甲的溶解度比乙的溶解度大B.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C.要从乙的饱和溶液中得到乙,通常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D.20℃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8.把一定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不可能得到溶液的是()A、植物油B、氯化钠C、硝酸钾D、蔗糖9.“食盐加碘”通常是在氯化钠中加人碘酸钾。右图是氯溶解度/g温度/℃O2040608020406080甲乙化钠和碘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氯化钠易溶于水B.碘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20℃时不可能制得相同质量分数的碘酸钾溶液和氯化钠溶液D.20℃时两者的饱和溶液,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大10.把少量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小苏打B.汽油C.石灰石D.面粉11.厨房中的下列物质,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食盐B.植物油C.白糖D.食醋12.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在t1℃时,a的溶解度等于c的溶解度B.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C.a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D.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13.配制20%的氯化钠溶液时,不会引起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A.氯化钠晶体不纯B.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C.用量筒取水时仰视读数D.烧杯用蒸馏水润洗后再配制溶液14.溶解度曲线为我们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提供了便利。关于右图的溶解度曲线说法错误的是A.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B.将2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40℃,溶液的质量不变C.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乙大D.6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15.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B.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一定不变C.一定质量的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D.一定质量的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16.20℃时,NaCl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②中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B.20℃时10g水最多能溶解4gNaClC.③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①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17.现用98%的浓硫酸配制500mL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密度为1.14g/m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只有量筒和胶头滴管B.配制该稀硫酸需要加水400mLC.配制时应将水小心地加入浓硫酸中D.该稀硫酸中,溶液质量︰溶剂质量=5︰418.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t1℃时,A的饱和溶液65g中含有溶剂50g2BA溶解度/g250t1t2温度/℃B.将t2℃A、B、C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