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自主学习】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2)循环:无机环境。(3)范围:。2.特点(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循环。(2)物质可以被反复利用。3.实例:碳循环(1)碳在自然界中以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在大气中以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以形式进行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内主要是沿着进行,传递形式为。(2)过程a.CO2进入生物群落:通过自养型生物完成,主要是绿色植物的,还包括。b.CO2返回无机环境: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分解者的以及含碳燃料的。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时,只有和之间的传递是相互的,其它成分之间都是单向的。4.碳循环失衡与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短时间大量燃烧→大气中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的平衡。(2)产生危害:升高、冰川融化、上升(3)防止和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①改善能源结构,开发(减少CO2的来源)。②大力(增加CO2的去路)。635.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区别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以形式流动等基本元素的循环范围生物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生物群落与之间过程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反复循环特点.性、循环流动性质开放式:地球之外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生态系统,传递是逐渐递减耗尽为止封闭式:生物圈是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联系①________作为_________的载体,使________沿着________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循环往返。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同时进行,,不可分割。③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和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实验探究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实验原理(1)土壤中存在种类、数目繁多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________。(2)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其分解速度与环境中的_____、___等生态因子相关。2.实验流程案例1案例2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微生物能分解____实验设计实验组对土壤____处理A杯中加入___________对照组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B杯中加入30mL蒸馏水自变量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的有无实验现象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____对照组AA1______A2产生______BB1______B2______结论分析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备注:各地气候与环境等因素不同,微生物分解落叶的能力也不同,需要的时间也有差异,一般需要温暖、湿润的条件。【课后练习】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A.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和化合物在群落内被循环利用的过程B.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和化合物在群落与环境之间被循环利用的过程C.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中被循环利用过程D.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中被循环利用的过程2.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中,把CO2释放到大气中有多种形式,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64A.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B.化石燃料的燃烧作用C.分解者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D.化工厂对碳酸盐的分解作用3.下列关于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主要是依靠光合作用固定的B.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造成的C.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相等时,大气中的CO2即可维持稳定D.碳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4.在碳循环过程中,使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作用是()①光合作用②蒸腾作用③呼吸作用④化能合成作用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5.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图解,图中甲、乙、丙各是()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甲B.乙是生产者,甲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乙丙B.丙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CO2+H2OD.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6.大气中的碳进入和输出生物群落的形式和生理过程是()A.碳酸盐细胞呼吸;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B.CO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CO2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等C.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含碳有机物蒸腾作用D.CO2分解作用;CO2呼吸作用7.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