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冲击波】2013高考生物讲练测系列专题11种群和群落(教师版)考纲要求: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的演替(Ⅰ)。考点突破考点一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1、种群密度取样调查方法比较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取样器取样法适用范围植物或固着生活的动物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土壤或培养基(液)中的微小动物或微生物方法步骤①随机取样;②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③求解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该种群的种群密度①在被调查范围内捕获一些个体并做标记后放回;②一段时间后重捕;③公式计算=①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②在实验室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注意事项①在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选取样方;②必须随机取样;③样方内、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均计入①调查期内没有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②标志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没有伤害①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包括取样、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三个操作环节;②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3、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比较1补充:“S”型曲线辨析:种群“S”型增长曲线分析:(1)潜伏期(对环境的适应期):个体数量很少,增长速率很慢,害虫防治最好应在此期进行。(2)加速(对数期):个体数量快速增加,时,增长速率达到最高资源利用黄金点,害虫防治严防达此期。(3)减速期和饱和期: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K)时,种群停止生长,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即出生率=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到达K值后,有的种群呈锯齿状波动。例1、(2012新课标卷)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曲线比较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无限环境资源有限种群增长率保持稳定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K值的有无无K值有K值曲线形成的原因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2考点二群落1、群落中种间关系分析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菌寄生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如图b。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羊和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3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基质与环境条件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例2、(2012大纲)4.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