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角的平分线(1)》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角平分线定理及逆定理的过程,掌握该定理及逆定理,并运用之进行证明、计算、作图,以及掌握该定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2.通过探索与证明,进一步发展推理意识及能力;3.证明是严密推理的方法,并培养自身的逆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掌握角平分线定理及逆定理.教学难点:运用角平分线定理及逆定理进行证明、计算、作图.教法与学法:我设计的思路是先让学生去猜测结论,然后再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想,遇到困难时可以在组内相互交流、探讨,然后以组为单位汇报成果或困惑,最终达成共识.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我设计了三个层次,先运用事例激发学生兴趣,再根据知识回顾小组合作进行对知识推理论证,第三个层次是通过应用来感受逻辑推理过程.这样设计,是为了给学生们足够的思维空间,当学生“够不到”时,我就设计一个“台阶”,如果还“够不到”,就再设计一个台阶.我设计了第一个层次,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体现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而第二、第三个层次,则体现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在这三个层次中,学生始终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学准备:直尺、量角器、圆头剪刀.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演示课件:两条小河交汇形成的三角区,土壤肥沃,气候宜人.小猪看重了这块宝地,想在这里建一个小房子,并使房子到两条小河的距离相等,但它不知该如何选址,你能帮帮它么?生:(非常感兴趣)生1:任意选一点.生2:在角平分线线上的任意一点.师:把河的两边近似看成角的两边,房子到河边的距离就是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演示课件),大家注意,这些距离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师:板书课题1.4角的平分线(1)【设计意图】从实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体现出数学来源于实践,展现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教学效果]:学生积极性都很高,为本课的学习开了个好头.二、复习回顾,合作探究(先自主,再小组合作:分析出已知求证证明,组内交流,相互释疑,再以组为单位,汇总成果或困惑,全班展示)1.前置准备角平分线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主学习:问题1:还记得角平分线上的点有什么性质吗?你是怎样得到的?你能证明它吗?[师]我们得到了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性质,我们还需运用所学的公理和已证的定理证明它.请同学们自己尝试着证明它,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生]已知: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点P在OC上,PD⊥OA,PE⊥OB,垂足分别为D、E.求证:PD=PE.证明: ∠1=∠2,OP=OP,∠PDO=∠PEO=90°,∴△PDO≌△PEO(AAS).∴PD=P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以指导)[师]我们用公理和已学过的定理证明了我们得出的结论.我们把它叫做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我们再来一起陈述:(用多媒体演示)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定理归纳: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问题2:你能写出这个定理的逆命题?它是真命题吗?如果是,你作证明它?[师]我们经常用逆向思维得到一个原命题的逆命题.你能写出这个定理的逆命题吗?我们在前面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已经历过构造其逆命题的过程,我们可以类比着构造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命题.[生]如果有一个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必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生]我觉得这个命题是假命题.角平分线是角内部的一条射线,而角的外部也存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师]这位同学思考问题很仔细.事实上,从同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一般组成两个角,而“角的内部”通常是指其中小于180°的角的内部,其余部分为角的外部.如上图所示,到∠AOB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应是射线OC、OD、OE、OF,但其中只有射线OC(即在∠AOB内部的射线)才是∠AOB的平分线.因此逆命题中应加上“在角的内部”的条件.谁再来完整地叙述一下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呢?[生]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上.[师]它是真命题吗?[生]没有加“在角的内部”时,是假命题.但根据题意我觉得应加上“在角的内部”这一条件,因此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