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课文分析:《小石潭记》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写景游记类散文,所记景色精妙细腻,又幽静秀美。它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也是最为人称道的一篇,就本文的文本内容,我将从以下三点来谈我的分析解读。一、文言之“言”颇丰美,落实讲透重积累首先,从写景上来说,它有游记类散文的一个鲜明特点,文辞隽美,有许多的生词却是美词需要我们积累其字音字形(篁竹、清冽、坻、屿、嵁、翠蔓、参差、怡然、俶尔、翕忽、悄怆幽邃);有丰富的四字美词供我们进行积累运用(如鸣佩环、伐竹取道、水尤清冽、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日光下澈、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语言卡片进行积累与落实。其次,本文虽短小,只有192个字,但其中的文言常用词法和特殊句式却是比比皆是,文言知识丰富得很,通过学生自主积累和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在文言积累本上进行积累:从一词多义的角度来积累,有:可、从、清、乐、差、以、游、而、环、为。从词类活用的角度来积累,有:西、近、下、空、澈、远、西南、斗、蛇、犬牙、凄、寒、鸣、乐、隶。从古今异义的角度来积累,布、去、闻、居、许、以为、小生。从特殊句式的角度来积累,倒装句(如鸣佩环、全石以为底、全石底以出)省略句(乃记之而去,斗折蛇行、以其境过清、心乐之)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积累,比喻句(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拟人句(似与游者相乐)二、伐竹取道寻胜景,视点独特笔传神作者以“小石潭”这个地点作为视点,一直贯穿了全文。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本文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写到“小”,丘是小丘,潭是小潭,石是小石,“全石以为底”,一块石头便可覆盖满整个潭底部;鱼是小肥鱼,一个小潭里便可以有“百许头”;水是细(小)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又与“如鸣佩环”遥相呼应;景是小(秀美)景,本文所写之景不像《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的景那样壮观浩大,而是以“青树翠蔓”的秀美为主;人是“小”(渺小的、稀少的、小的心里有无法释怀的苦痛)人,在这样的景中,内心仍有诸多的联想与复杂的无法释怀的苦。写到“石”,潭底是石底,“全石以为底”,“影布石上”;潭壁是石壁,鱼碰壁而还;潭四周以石为边,所以作者坐潭上也感到“凄神寒骨”。写到“潭”,潭是被翠树篁竹环绕的、荒僻幽静的潭,这为下文“其境过清”埋下了伏笔。听闻水声清脆,心中不免高兴要去探寻其中的美景,让我们想到《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复前行”的场景,只不过本文作者柳宗元的心情更加急切一些,从“伐”“取”“见”的动词中便可见得,这是移步换出的美景;潭是被石头、清水和游鱼装饰的潭,一大块石头覆盖了潭底,有露出水面的部分“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第二段是在写潭中之鱼,更是在写潭中之水,一个小小的石潭里鱼儿悠闲自在,水清到鱼儿游动时好像没有依靠,清到鱼儿映到水底石头上的影子也可以看得到。看到人来,受到惊吓以后游向远方碰到了石壁后又返了回来,“往来翕忽”,还好像在和人逗乐,这是动静结合的乐景,这是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奇景,这是定点特写的画面,也只有在近处细致的观察和入微的描摹才可以将它描绘出来;潭还是不知其源头的潭,“问渠那得清如许”,由眼前之景及远处之景,若隐若现的神秘感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但是,潭终究是寂寥凄清的潭,这样荒僻的小石潭虽然幽静美丽,是世俗中难得一见的美景,但是却少有人来探访,无人欣赏,荒废了这美好的精致,想到这些,作者又不由得想到世俗,想到现实。三、冷竹环合沦落人,借景消忧忧更忧(一)刻意探景排忧愤作者21岁进士及第,33岁成为朝廷礼部员外郎。因为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失败,王叔文因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而被杀,和他一起奋斗的朋友则纷纷被贬到边远之地。他被贬到蛮荒之地永州,成为编外“闲员”。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受连累,到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愤懑难平的他只得借助山水来排遣,八记中的第三篇《钴鉧潭西小丘记》直接写出“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心里有“怜”意,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