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资料一、基本概况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东北部。地理坐标在北纬28度55分,东经118度04分。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05年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组织的地质学院士和专家共同参与的评选活动中,三清山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2008年7月8日,在加拿大召开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三清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七处、江西第一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风景区规划面积756.57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229.5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168.5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面积358.57平方公里)。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山体南北长12.2公里,东西宽6.3公里,平面呈荷叶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三清山的山体为燕山晚期花岗岩地质结构,处在造山运动频繁而剧烈的活跃地带,经历了10亿年连续的地质演化和风化侵蚀,经过三次大海浸和多次地质构造运动,山体不断抬升,又经长期风化侵蚀和重力崩解作用,形成了奇峰耸天,幽谷千仞的山岳绝景奇观,成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被称为是花岗岩微地貌形成演化历史过程的天然博物馆。三清山美在自然,奇在绝迹,奥在道观,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五台之厚实,峨眉之深奥,享有“云雾的家乡,松石的画廊”的美誉。美国国家公园基金会主席保罗先生来到三清山后惊叹道:“三清山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精品之一,是全人类的瑰宝。”国际著名地质学专家、美国圣路易斯大学教授Tim.Kusky由衷地发出“三清山是西太平洋边缘最美丽的花岗岩”的感叹!三清山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在地质地貌、生物多样性及美学等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自然保护价值,是镶嵌在华夏大地上不可多得的一块“宝玉”。三清山也是一座道教名山,其名字也取道教典籍释义,将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分别以道教中玉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位最高尊神命名,从而得名“三清山”。早在东晋升平年间(公元357—361年),著名医学家、道学家、化学家、炼丹术士葛洪上三清山炼丹修道,著书立说,宣扬道教教义,被人尊称为三清山“开山始祖”。唐成通、乾符年间(公元1860年一879年),信州太守王鉴奉旨抚民至三清山北麓,倾心于三清山的优美风光,任期满后,携家归隐三清山。王鉴后裔王霖捐资创建三清宫道观殿宇,供奉道教三清教祖神像。至今,在三清福地景区里留下了230余处道教建筑和文物古迹,这些人文景观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三清山上,与自然美景交融,在全国也属罕见,三清山也因此被人们称为“道教露天博物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古建筑学价值及保护意义,也具有极高的宗教文化旅游开发价值。南宋绍熙六年(公元1175年),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在三清山西部的金刚峰下修建草堂书院(即怀玉书院),进行历时长达19年(公元1175年一1194年)的讲学和著述活动。至今,在怀玉山蟠龙岗还保存着朱熹所书的“蟠龙岗”三个刻字。古今历史上先后还有王安石,秦牧等许多古今文人墨客游览三清山,观赏三清山美景,泼墨挥毫,留下赞美的诗文。如今,三清山以10亿年时光铸造的山岳风光和1600多年历史沉淀的道教人文景观,被海内外誉为“江南第一仙峰、世上无双福地”。当我们走进三清山,欣赏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感悟中国传统道教文化的玄妙、空灵,抒发登高志远的激情时,无不为之惊叹!景区分布三清山现有十大景区构成,分别是:梯云岭景区、万寿园景区、西海岸景区、三清福地景区、玉京峰景区、阳光海岸景区、南清园景区、冰玉洞景区、玉灵观景区、西华台景区。服务区分布:金沙服务区、外双溪服务区、汾水服务区气候三清山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具有温和多雨,四季分明的特征。山区垂直地带性气候明显,从山麓到山顶,具有高山气候变化。平均气温为10.9℃,年温差为21℃。1月份气温平均为零下6℃,最低气温为—7℃;7月份平均气温为22℃,最高气温为35℃。相对湿度较大,早晚温差较大。自然风光三清山风光一年当中随着季节的变化,展现独特的四季魅力三清山春光,以妩媚动人见长,枝叶吐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