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大坞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三峡》教案北师大版课前预习:搜集三峡相关资料及有关的名句;了解作者有关常识,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反复朗读文本,标划生字词,试划分节奏;完成《助学》第72页“预习积累”部分。相关课程标准:“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2.了解文中所写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4.背诵并默写全文。评价任务: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2、再读课文,掌握词义理解内容。3、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4、赏析本文情景交融的语言特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文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问:你知道三峡吗?知道些什么?播放有关三峡的风光片,播放歌曲《长江之歌》。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人,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二、走进文本,解决字词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明确听读要求(划出难读的字);显示生字及其注音;提出小组合作理解句意的具体要求;多媒体逐步显示各个句子大意。学生流利朗读课文,理解句意,整体感知全文。听(边看)课文录音,找出难读的字准备发问;掌握生字词、难读字的读音;流利朗读课文、读通节奏;小组讨论理解句意,口头翻译全文。三、细读文本,体会情感多媒体显示附带文字的三峡四季图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领略三峡的美,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1、学生边读课文边划出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翻译和体会其中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三峡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好句子的表达效果。明确归纳文中三峡山水四季之美: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三峡的夏水:暴涨迅疾,壮美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三峡的秋天:凄凉萧瑟,凄美。2.提出疑问:1)为什么会出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现象?2)为什么作者写水不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顺序写?3)从“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你想到什么?4)你怎样理解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作者感情?学生讨论后回答,再明确参考答案。a.仔细读课文,思考问题,提出质疑,划出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b.小组合作交流有关句子,并在合作中翻译这些句子,回答质疑,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c.全班交流,在保持文章原貌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三峡的山、水之美。从中领略作者用词的精妙,说出这些句子中的词语好在哪里。四、拓展文本,小结延伸小结课文内容: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同时表达了对山河自然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比较阅读:幻灯片显示《三峡》与《早发白帝城》,两文对照,提出疑问,让学生说出两文的异同点。一起来背诵《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那你能找出诗句中与课文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吗?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