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教案(鲁教版)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生活中自己的亲身感受,初步体会交往对身心要性,激发学会交往的积极性。(二)能力: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三)知识:认识人生活在社会中必须与他人交往,理解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学内容分析:本项目主要帮助学生认识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知道人生离不开交往,交往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从而能够在生活中积极交往,做一个受欢迎的人。本课的内容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时代感强,生活气息较浓,同时,学生从《孟杰和他的伙伴们》故事系列中也引发了很多对交往的思考,因此,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定的情感基础。由于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学生中存在着一种模糊的认识,认为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现在用不着去交往,只要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了。他们很难把交往的重要性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去认识,所以“交往的重要性”自然就是本节课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主动交往、积极交往,在交往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准备:1.教师通过个别谈话或集体讨论了解学生对“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否离开交往”这一问题的看法。2.学生搜集有关交往的诗歌、歌曲、名人名言、生活故事等。3.学生利用星期天时间,广泛深入社会生活,例如:人民广场、居民小区、幼儿园等,观察思考交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教学活动:课前心理放松:播放音乐《友谊地久天长》。流畅、欢快、平和的乐曲,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一)畅谈友情,情景导入教师: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首友情小诗:友情是什么友情是雨季里的小伞,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友情是一阵温馨的风,抚暖那潮湿的心灵。友情是寒夜里的一盏灯,燃烧着热情的火焰。友情是块洁白的手帕,擦干你腮边伤心的泪痕。友情是什么?是一份牵扯不断的情缘,随着时间的年轮,辗转到生命的尽头。展示资料:友情是什么(配乐诗歌朗诵)。教师:从诗中我们感受到友情是一种浪漫、永恒的情感。有了它,我们不再惧怕困难和挫折。没有了友情,我们就会孤独、寂寞、悲伤。而友情是如何获得的呢?生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课件板书: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二)走进生活,感悟交往教师:请大家看一个来自生活中真实的例子。展示资料:印度狼孩的故事1920年10月,一位印度传教士辛格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大的女孩约8岁,小的1岁半左右。据推测,她们必是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带到洞里去的。辛格给她们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当她们被领进孤儿院时,一切生活习惯都同野兽一样,不会用双脚站立,只能用四肢走路。她们害怕日光,在太阳下,眼睛只开一条窄缝,而且,不断地眨眼。她们习惯在黑夜里看东西。她们经常白天睡觉,一到晚上则活泼起来。每夜10点、1点和3点循例发出非人非兽的尖锐的怪声。她们完全不懂语言,也不发出人类的音节。她们两人经常动物似地卷伏在一起,不愿与他人接近。她们不会用手拿东西,吃起东西来真的是狼吞虎咽,喝水也和狼一样用舌头舔。吃东西时,如果有人或有动物走近,便呜呜作声去吓唬人。在太阳下晒得热时,即张着嘴,伸出舌头来和狗一样的喘气。她们不肯洗澡,也不肯穿衣服,并随地便溺。她们被领进孤儿院后,辛格夫妇异常爱护她们,耐心抚养和教育她们。总的说来,小的阿玛拉的发展比大的卡玛拉的发展快些。进了孤儿院两个月后,当她渴时,她开始会说水,并且较早对别的孩子的活动表现兴趣。遗憾的是,阿玛拉进院不到一年,便死了。卡玛拉用了25个月才开始说第一个词“ma”,4年后一共只学会了6个字,7年后增加到45个字,并曾说出用3个字组成的句子。进院后16个多月卡玛拉才会用膝盖走路,2年8个月才会用两脚站起来,5年多才会用两脚走路,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爬行。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思考:1.“狼孩”为什么没有像正常人那样生活?2.看完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回答。教师:“狼孩”悲剧的根源在于两个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