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运河与扬子江》课前预习:1.完成助学中的预习积累部分。2.熟读课文。相关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教学目标: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2、赏析优美的文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理解“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这句话,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评价任务:1.读准字音,读出感情。2.扬子江的观点是通过哪些语句表现出来的?3.拟人、对比等手法在文中的应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余光中的《运河与扬子江》。二、作者介绍陈衡哲,(1893-1976),江苏武进人。女。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新诗《人家说我发了痴》和短篇小说《老夫妻》,1920年回国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成为中国第一位西洋史女教授。抗战胜利后留居上海建国后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位女作家,其创作在当时很有影响。主要著作有《西洋史》、《小雨点》、《衡哲散文集》等。三、读课文:识记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叙述一人,河一人,江一人)请同学们注意:在读课文的同时,一定要拿起笔来认真标记生字词,标记自己的思想受到触动的地方。1、正字音。2、识词义。(朗读指导)3、《运河与扬子江》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运河与扬子江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四、解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1、找出文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语,并用横线标出和这个词语相关的最富哲理的一句话。(板书)奋斗——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2、运河与扬子江这两种事物,在作者拟人化处理下有了怎样的区别?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河我的生命是人们给我的。江何苦奋斗?我为的是要造命呀!3、运河对自己的生命的形成持什么态度,从那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态度:心足而又快乐!理由:我不是与你一样的活着吗?4、运河与扬子江对于生命的看法是什么,其不同之处是什么?看法:河——不奋斗也一样有生命的存。江——我的命是奋斗来的,无人能毁。不同之处是:你的命,成也由人,毁也由人,我的命却是无人能毁的。5、奋斗来的生命和别人给的生命有何不同奋斗来的生命——自己是生命的主人,生活的创造者,把握着自己的命运。别人给的生命——是别人的奴隶,没有生命的主动权,靠依赖别人而生活。五、品读课文:探究本文主旨,学习本文写法。1、那么扬子江探取到的生命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呢?生命的真谛在于奋斗和拼搏,在于不畏艰险、以苦为乐,奋斗到底创造自己的生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齐读: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板书)2、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你知道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吗?(学生回答)老师明确:《运河与扬子江》通过运河与扬子江的对话,反映了人们要不畏艰险、以苦为乐、奋斗到底,创造自己的生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的道理。3、作者巧妙地把深奥的人生哲理,生动形象的告诉给我们。那么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板书)老师明确:从艺术特点看。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拟人化。主体部分采用对话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另外,还采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使主题的表达更为鲜明。六:感悟提升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没有像扬子江和运河一样的人,他们的生命现状怎样?你认为怎样做才会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和价值。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话。七、布置作业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语句;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背诵下来,积累写作素材。【板书设计】运河与扬子江陈衡哲奋斗——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拟人化对比反衬对话形式【课后反思】课文不难理解,有的同学把运河比作“富二代”,我认为很有时代特点,值得记录下来,在以后教学中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