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词二首》之《沁园春·雪》一、学习目标1、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2、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的情感体验。二、学习重点1、赏析诗词的表现力2、理解写景、抒情想结合的特点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多渠道搜集整理资料。2.学生学会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朗读法。通过朗读可更好的传递词的磅礴大气,在诵读中体会和感受毛泽东的伟大情怀和胸襟,把对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朗读背诵有机地结合起来。4.比较法。通过与《卜算子·咏梅》,进而了解两诗人的情感体验。四、学习过程1、收集咏雪的诗词,上网或查阅书籍了解作者。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自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4、简单了解词的知识。(词谱、词牌、上阕、下阕等)五、学习研讨一、导入:1、背景简介: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2、关于体裁和题目的简介:“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二、教师点拨,师生合作,领悟诗歌内容:(一)、整体感知:1、播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2、教师范读,明确停顿、重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3、学生自由读课文,学生齐读:要求:(1)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2)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二)、篇章分析: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适当点拨。1、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下阕又侧重于哪两种表达方式?要点点拨: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侧重于抒情、议论。2、上阕写的什么地什么景?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并谈谈你的理解。要点点拨:上阕写的是我国北方的壮丽雪景。第1层概括写,第2层具体写,第3层想象写。(教师小结:上阕北方写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3、下阕如何引入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又评论了哪些今人?试按此线索也将它分为三个层次。一个“引”字巧妙地由写祖国壮丽河山引出“无数英雄”,过渡到对古今人物的评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就是今天的人民大众才是时代的真正主人。一笔定乾坤,收束全词,此乃点晴之笔。4、下阕第一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要点点拨:承上启下。5、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要点点拨: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三)、局部品读: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1、学生品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句,说出自己的感受。要点点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可说可不说)2、学生品读“惟余莽莽”和“顿失滔滔”这两句,说出自己的感受。要点点拨:“惟余莽莽”表现了苍茫的意境,“顿失滔滔”表现严寒之下,黄河突然被冰封住的样子3、品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句,谈谈你最强烈的感受!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要点点拨:“须”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