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12济南的冬天教案5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自然、热爱自然、感悟自然的审美能力。重点难点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资料,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篇导游词。3、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大家知道日本第一个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是谁吗?对,是川端康成。1969年的一天,日本的许多知名人士都在为川端康成庆祝他的成功,包括许多外国使节,只有一位瑞典大使走道川端康成面前没有说祝贺的话,而是说,“你知道吗,这次得奖的本不应该是你,是一位中国作家,只可惜他已去世,而这个奖项只颁给健在的作家。”大家想知道是谁吗?对,他就是我们的老舍先生。他的语言很独到洗练却又韵味无穷。老舍曾经在山东济南和青岛生活过,写出了大量的文章。现在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别样的“济南的冬天”吧。(板书课题,济南两字写大,突出一下)作者简介: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老舍的资料解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提示的地点和季节。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与〈春〉比较阅读)1、分段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如果用画来比喻《春》和《济南的冬天》,那么《春》象什么画?而《济南的冬天》又是一幅什么画?学生讨论体会明确:《春》象油画,象一位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在诉说对春的喜爱赞美。而《济南的冬天》象一幅水墨画,又象一位年愈古稀的老人在给我们讲故事。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写法?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四人小组讨论)[明确](b.c.d.略)a.学生补充后教师评价归纳小结。学生思考明确:温晴:对比:北平(大风)济南(无风声)伦敦(无日)济南(响晴)热带(日毒)济南(温晴)-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4、学生互相质疑问难,然后归纳本课所学内容。精读课文,加深理解自己选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朗读体会对济南的冬天的的喜欢之情。教师小结:本文随着老舍先生欣赏了济南冬天的美欣赏了一幅幅水墨画,就象听一位年愈古稀的老人在给我们讲故事。不愧是人民的语言艺术大师。课下希望同学们多读老舍的文章,再次体会老舍的语言独特之处。作业:基础作业:在摘抄本上摘抄优美的语句。拓展作业:课下搜集老舍的文章,阅读品味其语言特色预习作业: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品味赏析“妙”在何处?重点品读:第3小节和第5小节,体会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第二课时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体会了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从总体上欣赏了一幅幅水墨画,这节课我们共同合作看看这些画“妙”在何处。研读赏析研读第2—5小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学生抓关键词概括)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后,找出自己组喜欢的图来谈喜欢的理由)[明确]a.小山摇篮图——温静;雪后初晴图——秀美;空灵水晶图—一绿、活。水色——绿。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c.学生讨论找图谈感受。合作探究谈完感受后,每个小组就自己组喜欢的图来探究为什么写的好,写的妙?每个小组的发言人把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或疑惑告知大家阳光朗照图1、小组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