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课时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提问解题。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3.教师介绍背景。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书该词,目的有二:一,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呼应;二,让学生多了解点儿知识。】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教师解释。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用意与上面的相同。王恒老师上课就是这样,常常在不经意间向学生“灌输”点儿东西,以丰富学生的内存。我是很喜欢的。】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二、初读。1.提出要求。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2.检查。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伫立凌空远眺按捺不住脍炙人口指名读,齐读。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1.提出要求。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重点指导:“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飞檐”,看图理解;【看图理解,既形象有快捷。课堂上,老师还介绍了:“飞檐”是中国建筑独有的艺术特色,启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温故而知新,“习得”就是这样。】“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体会经杨柳轻拂的感受,这样的理解多好!】1“沙鸥点点”,画简笔画示意;【方法自然,倘要解释“点点”倒会难煞人,教师的基本功可要好哇】“伫立”,联系上文“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理解;【联系上下文,恰到好处。】“脍炙人口”,教师解释月字旁和肉有关,“脍”,指细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肉;指导学生写好“炙”字。【对“脍”的解释让听课的教师大感兴趣,指导写好“炙”,给人的感觉是扎实,相信学生一定会记得牢,写得好。】【这段教学中王恒老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既有读准的训练又有疏通的目的,还有理解字词指导,容量不小。方法多样,学生主动学习,自问自答,确有困难处,教师点拨,很精彩。】【期间,有学生质疑:触动、吟的意思,这是老师没有预设的。教师镇定地引导学生达到共识:“触”是摸、碰,连摸都不能摸,动也不能动,可见情感之深;对“吟”的理解,老师用自己投入的吟诵让学生直观地感悟。这样的处理是需要灵感的。】四、学生自答原来质疑的问题。1.教师提问,读了文章,对于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哪些?2.学生回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若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这强烈的意识,学生就会“自能读书”。】3.对于较难的“西辞”,教师画简笔画解释。五、教师配乐范读课文。1.教师配乐范读【教师读得有味儿。应提倡教师范读,因为眼下常常看到,老师总是让学生“你能把……读得……”,自己读得很少,即便读了,与学生的读,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试想,如此,怎能影响学生?】。2.学生自提要求,选择一个小节练习。【鉴于是高年级,选择性地读而不是通篇指读是可行的。】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六、初读感受。1.教师提问,读了课文,你们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2.学生回答。3.教师小结:回想当年,李白一定也怀有这种种感受,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这首诗。【这是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