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下《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精品教案●○活动目的学生在活动中掌握采访的要点,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采访的能力教学设计教师开场白现在一些访谈类的节目很受观众的欢迎,其实做好访谈类的节目很不容易,今天,就给大家一个机会,做一回小记者,以便掌握采访的要点及技巧。情境设计1、如果让你采访一位非本校的获得科学发明专利的学生,你第一步的工作是什么?(学生思考后畅所欲言,师生共同总结:无论是何种形式的采访,第一个步骤必定要了解采访对象。那么通过什么渠道来了解这位学生的情况呢?最好采用先“外围”后“中心”的办法进行。可以先找那些与当事人有关的人,比如采访他的辅导老师、好伙伴、家长、评委等,以便更好地丰富自己对当事人的提问。)2、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石家庄签名售书时,一记者采访她时曾提问:“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你怎样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当时敬一丹听后回应说:“你的问题太大了,恐怕我回答不了。”如果换作你来当记者,你会围绕这一中心设计哪些问题,让敬一丹有话可说呢?或:一位记者采访一位数学竞赛冠军时,张口就问:“请问,你得冠军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数学竞赛冠军不知如何回答,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提问呢?(教师在此过程中,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解答学生的疑问,观察学生的反应,为物色一些准备充分的小组做好准备)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好问题,由各组组长掌握好组织工作,然后全班交流,评一评哪个小组的问题设计得最好。揭开面纱从以上两个活动中,你们了解到有关采访的哪些要点呢?学生总结概括他们发现的要点:尽可能多地了解采访对象、提问要具体。结合法拉奇采访邓小平的事例,你能告诉我法拉奇采访成功的原因吗?参考答案:首先这次采访的成功与法拉奇的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她知道邓小平的生日,看过他的传记。事实上,她在访问邓小平之前,阅读了有关他的好几斤的材料。其次是营造和谐的气氛,很显然,问邓小平的生日并不是法拉奇采访的真正目的,她可能请他讲述对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看法,也可能请他谈论中英香港问题,问邓小平的生日只不过是为了创设一个融洽的采访氛围,可惜法拉奇一开始的氛围创设的不成功,邓小平说:“就算明天是我的生日,你也不应该贺我呀!我已经76岁了,76岁是衰退的年龄啦!”说明邓小平不想谈了。但法拉奇作为一名出色的记者,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作了一个出色的表现,她说:“我父亲也76岁了,如果我对他说那是一个衰退的年龄,他会给我一巴掌呢!”至此,采访便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展开了。通过刚才的活动和法拉奇采访的事例,可见采访的主要要求有:了解对象、创设氛围、提问具体。方法传授你想不想成为出色的小记者呢?那么就由老师来介绍几种提问的技巧吧。(教师对以下几条进行讲解,可举一些实例)1、要问具体记者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之处的闪光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提的问题太笼统,令被采访对象难以回答,容易出现泛泛而谈,泛泛回答的现象。那种不分场合、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的感想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对方往往不知从何说起,只能说“我太高兴”、“太激动”之类。2、要有针对性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记者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同一类的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规则是问全局性的问题就找负责这方面的领导或工作人员。要问点的情况就找普通干部、群众。要问知识性的问题就找专家学者。3、选好切入点怎么让你的提问得到响应,让自己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有时候角度也是很重要的事情,认真找好一个切入点就好比在千万条路径中找到了一条捷径。比如对于非常难采访的人,你最好投其所好,从寻找“共同语言”这个角度去做文章。只要找到一种“媒介”或对方的兴趣点,就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往往可以让隔阂的坚冰消释,让提问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4、把握好主题为确保采访的成功,记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