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课前导语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为咏史怀古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宝藏。咏史怀古诗或借古讽今,表达对现实政治的关怀;或借史抒怀,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阐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诗人们在历史古迹中寻找灵感,又通过自己的创作丰富着历史古迹的文化内涵。欣赏这类诗歌,要了解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把握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可以利用当地的历史资源,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寻访活动,并试图从历史陈迹中探究现实意义,试着写一首咏史怀古诗。西塞山怀古一、诗人名片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与柳宗元等人参加了“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回京后,又贬为连州刺史。历任夔州、和州刺史。后回京任主客郎中等。此后又曾出外任苏州、汝州刺史。刘禹锡性格倔强,信奉佛教。年老多病,而时思振奋。诗风爽朗,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齐名,合称“刘白”。其怀古诗十分为人称道。还有一些诗向民歌学习,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有《刘宾客集》。二、诗词故事前度刘郎今又来“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朗州。十年后,才被召回长安。他和友人们到玄都观观赏桃树。观中道士所种的数百棵桃树开花时,如同朝霞一般灿烂,极为美艳壮观。刘禹锡看后当即吟诗一首,名《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不料这首诗被人告发,说是“语涉讥刺”,是用“桃千树”影射当时涌进朝廷的大批保守势力,引起执政大臣的不悦。因此,刘禹锡非但不能留京任用,反被赶往更加边远的连州等地。这一去,又是整整十三年。现在,再回玄都观,他又吟《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心中有几分悲凉,却又不失其信心。前度刘郎也演化为一成语。三、文题背景据五代时何光远的《鉴诫录》记载,穆宗长庆年间,元稹、刘禹锡、韦楚客在白居易居所相会,谈起南朝兴废。白居易说:“古者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则咏歌之。今群公毕集,不可徒然,请各赋《金陵怀古》一篇,韵则任意择用。”当时刘禹锡官职低微,但他却“略无逊让,满斟一巨杯,请为首唱。饮讫,不劳思忖,一笔而成”,写下了这篇《西塞山怀古》。白居易看了此诗,感叹地说,刘诗已探骊而得珠,其他人再写已是白费心力。于是三人“罢唱,但取刘诗吟味竟日,沉醉而散”。上述记载,或是后人附会名人名诗而起,不足以据为本事。现今论者认为,刘禹锡于穆宗长庆四年(824)由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所在今安徽和县)刺史,顺江东下,路经西塞山,有感于今古兴亡,写下了这首诗。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这首怀古诗前两联叙史,后两联感论。一个“伤”字,道出对往事的伤心,尾联虽说言“伤”,但“伤今”讽喻之意很明显,全诗的感情抒发得含蓄深沉。二、悟读,诗情画境青山无言,见惯了人世的变迁。渐渐地,我们都步入虚空,仿佛置身于滔滔岁月河流,不再拘泥一人一事的得失,不再流连一日一年的情绪。回首处,轻舟已过万重山。人生有限,自然永恒。人身渺小,光阴似箭。这种对比足以让人黯然以至潸然泪下。一世的苦心经营,纵然功成名就,到最后还是如同沙砾,散失流逝离去。有什么可以永生不忘?有什么可以至死铭记?高山流水,知音难求;天涯海角,独自飘摇。落日的余晖下,怅然独立的人,渐渐融入隐隐青山、迢迢碧水中……三、品读,鉴赏评析1.诗的前四句追怀西晋灭吴的往事。你认为用得最为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