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克己复礼INCLUDEPICTURE"自主预习区.TIF"\*MERGEFORMATINCLUDEPICTURE"知识链接A.TIF"\*MERGEFORMAT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留下了尧舜相禅,人民在“圣王”统治之下沐浴德治教化的美好传说。虽然这一时期的历史今天无稽可考,但是,这一时期的礼乐政教与民俗,为中国古代文化之“礼乐文化”奠定了基础。后来周公正是顺承了这一传统,进一步“制礼作乐”,一方面为社会生活确立典章制度,另一方面为日常行为制定了基本规范,从而使中华文化沿着“人文化成”的道路大大前进了一步。春秋时期,历史上出现一个礼崩乐坏、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兄弟阋于墙的时代,周公的一套礼乐制度由于并不为贵族集团所遵守,就只能徒具其表而缺乏实质内容,难以真正体现礼乐文化的作用和价值。孔子为了实现安顺和乐的社会理想,注重从人伦关系出发,力图恢复社会正常的礼乐规范与伦常秩序。为此,孔子十分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鲜明地突出了君主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对居上者提出了“恭、宽、信、敏、惠”(即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用人不器”等德性上的要求。与此同时,孔子也对处于与居上者相对关系的居下者的德性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事君以忠”“事君,能致其身”等。此外,孔子还提出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悌)”“夫和妻顺”“朋友忠信”等立身处世原则。孔子提出的这些立身处世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INCLUDEPICTURE"基础梳理.TIF"\*MERGEFORMAT1.字音字形(1)八佾(yì)舞于庭(2)觚(ɡū)不觚(3)先生馔(zhuàn),曾是以为孝乎(4)三年之丧(sānɡ)(5)钻(zuān)燧改火(6)期(jī)可已矣(7)旧谷既没(mò),新谷既升(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xiǎn)矣2.重要词语(1)克己复礼为仁:克,约束;复,回归,恢复(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赞许(3)请问其目:条目,大项中分出的小项(4)郁郁乎文哉:文采丰富的样子(5)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6)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空缺,指留着不表示意见或不作处理(7)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信,诚然、果真;虽,即使;诸,“之乎”二字的合音(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孝顺父母;弟,敬爱兄长;鲜,少(9)曾是以为孝乎:曾,乃、竟然;是,这(10)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太,甚(11)期可已矣:期,时间周而复始,一周年;已,结束(12)食旨不甘:美味,滋味甘美的食物3.通假字(1)周监于二代:通“鉴”,借鉴(2)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通“稀”,少(3)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通“措”,放置4.“而”字的用法(1)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连词,表示并列关系(2)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连词,表示顺承关系(3)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连接修饰语和谓语中心语(4)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连词,表示转折关系(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连词,表示顺承关系(6)人而不仁,如礼何:连词,表示假设关系5.词类活用(1)觚不觚:名词活用作动词,像觚(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词活用作动词,行君道,行臣道,行父道,行子道6.特殊句式(1)甚矣吾衰也:主谓倒装(2)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主谓倒装(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宾语前置(4)有是哉,子之迂也:主谓倒装(5)野哉,由也:主谓倒装(6)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7)曾是以为孝乎:介词宾语前置7.文化常识(1)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2)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在不同场合对仁作过不同解释。主要的解释有“克己复礼为仁”“爱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主张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3)庶人:平民百姓。(4)名:名称,名义,名分,此处应指周代礼乐制度的名称。(5)孝:孝敬父母。(6)弟:通“悌”,敬爱兄长。8.成语积累(1)克己复礼: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克,克制。(2)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3)名正言顺: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4)犯上作乱: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