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黄淮海平原的范围、组成和地势特点,理解黄淮海平原宏观上平坦,微观上起伏不平的地势特征。2.了解黄淮海平原上的旱涝、盐碱、风沙危害,理解它们是在黄淮海平原地形、气候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共同作用下的产物。3.了解黄淮海平原上中、低产田的分布及其限制性因素,理解中、低产田改造的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严重的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等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形成中、低产田的影响。2.中、低产田分布比较集中。华北平原是我国开发较早的农业区,也是我国重点的农业区。但其农产品的商品率较低,原因就在于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分布比较集中。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有关课件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教学过程:耕地质量的低下,使农作物的产量很低,成为农业的低产区。我国耕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不足10%,而其中2/3以上又是低产田。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我国的耕地质量不容乐观,我国的农业低产区面积广大,分布广泛。即使是大城市的郊区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农业高产地区也有分布。特别是一些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以及南方红壤贫瘠地等,都成为农业低产区之所在黄淮海平原是我国农业低产区面积较大、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我国科学家在这里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实验工作,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所以本单元农业低产区的治理就以黄淮海平原为例。先来了解有关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一、辽阔的冲积平原1、范围又称华北平原,位于黄河下游,地跨冀、鲁、豫、苏、皖、京、津五省二市,自古有“中原”之称。2、地形(1)形成与组成:黄淮海平原是由黄河、海河、淮河等含沙量高的河流冲击形成的平原,由缓斜平原、冲积低平原、滨海平原三部分组成(见下表6-1)。部分位置地势组成物质和主要特征缓斜平原山麓↓高↓山前洪积和冲积物分布于太行山和燕山山麓冲积低平原由各河冲积物组成是黄淮海平原的主体部分用心爱心专心海滨低滨海平原包括渤海和黄海沿岸平原和黄河三角洲说明:缓斜平原即山麓洪积冲积扇(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和燕山山麓),冲积低平原即冲积平原。问题:为什么说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黄河流出山口后形成的冲积扇规模最大。(2)地势: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0M以下,滨海平原海拔只有4M左右。平原上有许多起伏和缓的岗地,岗间为浅平封闭的洼地。问题:洼地在自然条件方面有何劣势与优势?洼地是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风沙、瘠薄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洼地分布区基本上是农业低产区,农业生产力低而不稳,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状态。但洼地具有分布集中、水土资源丰富等特点,开发潜力较大。本部分归纳引申:从整体上看,黄淮海平原是地势平坦的大平原,但从内部来看,平原上起伏和缓的岗地和浅平封闭的洼地交错分市,具有洼地多且面积大的特点。注意,这里的洼地是“浅平封闭”,即低于周围地表,多呈封闭或半封闭状。这样的地方就成为地表水、地下水汇聚的场所,同时还成为地表盐分运动的归宿。二、严重的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1、成因旱涝、盐碱和风沙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三大障碍。这些障碍的形成与黄淮海平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不合理的开发活动有关,它们是黄淮海平原地形、气候以及人类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1)地形:起伏和缓的平原。(2)气候:读课本表6.1:山东禹城10年平均气候统计资料。问题:①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最冷月一月的平均气温低于0℃。是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大陆性气候。根据其年降水量超过400mm且集中七、八月,应是温带季风气候。②从课本表6.1,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大风天数较多的是2、4、5月份;1月和7月的平均温差达30.5℃:降水集中在夏季。结论:黄淮海平原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3)三大灾害的形成①旱涝的形成:每年的春季和初夏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形成旱灾。但到了7、8月份,降水多而集中,加上起伏和缓的地势排水不畅,尤其在岗间的洼地,一遇暴雨,常形成洪涝灾害。②风沙灾害的形成:干旱时节,尤其在春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