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智残儿童语言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文章摘要:智障儿童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开展特殊儿童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解决社会问题,减轻残障者家庭的负担;另一方面在于重视“人尽其才”,使每个人的资赋潜能应充分发挥发展出来,让他们融入生活回归社会。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语言交往能力,加强智残儿童语言交往能力的训练势在必行。关键词:智障儿童、语言能力、培养去年我校招收了5名智残儿童。这些儿童中,他们动作笨拙,语言表达差,还有的患自闭症。针对这些情况,教师们制订了一系列的训练计划和实施目标。首先从培养智残儿童的自理能力着手---打扫、擦抹、整理。手把手的教,一次次地练,每次教师们陪在旁边,一边指导,一边督促。让每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他们具有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在初次尝试取得一定成果的情况下,我校教师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希望,有了更高的信心。决定对智残儿童的语言交往能力进行训练。智残儿童作为社会上的一群弱势团体,是智残儿童特殊教育的主体。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开展特殊儿童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解决社会问题,减轻残障者家庭的负担;另一方面在于重视“人尽其才”,使每个人的资赋潜能应充分发挥发展出来,让他们融入生活回归社会。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在于与他人交往。”为了使智残儿童能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幸福和快乐,我们应该尽快地将这种获得幸福与快乐的方法教给我们的学生。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的基础上,培养他们交往的兴趣,以不断地发现儿童身上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展现自我,增强他们交往的信心,提高交往的技能。真正让学生做到与别人交往。而交往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众所周知,言语参与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木村久一在《早期教育和天才》一书中这样写到:“言语是我们接受知识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我们就得不到任何知识,我们人类之所以优于其它动物而取得今天的进步,就是因为使用了其它动物所不具有的言语。”基于这一理由,我们应及早对弱智儿童进行言语发展和训练,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语言交往能力,使他们尽快融入生活,回归社会。首先,组织教师通过网络学习这方面的相关知识,收集各种成功案例,增强教师训练的信心。由于某些弱智儿童的言语器官已受损害,那么注意保护其它完好的言语器官是很有必要的。弱智儿童的喉头、声带、口腔、咽喉、鼻腔等都非常娇嫩,很容易受到损伤,我们必须为他们制定好合理的作息时间,积极预防各类疾病的再次发生,并也因象聋儿一样进行嗓子、呼吸、舌位操的训练,使嗓子发出所要求的声音。模仿发音感觉操——如他把“花”说成“瓜”时,我就告诉他“花”的气流大,“瓜”的气流小,通过多次反复比较练习后便能发准这两个音了。在训练时采取:示范法、模仿法、练习法、评价法。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渗透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能使儿童掌握各种知识,从而丰富语言的词汇量,提高语言交往的能力。但对于弱智儿童来说要接受、理解《新纲要》的教学内容,是很困难的。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安排各种简单的游戏活动,鼓励他们一起参与。开展“手拉手”的找朋友活动,为每一个弱智儿童找一个好伙伴,共同完成教学中的操作活动,在合作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语言交往能力。三、采用生活实践活动来达到训练的目的。生活是语言的源泉,社会实践活动是语言发展的动力,没有丰富的生活内容,不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靠无味、单一的训练方法,让儿童掌握语言是很难接受的,所以必须得采用贴近儿童生活的社会实践来加以训练:1、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编成儿歌、绕口令或拟声故事帮助儿童正音。2、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生活,丰富说话的内容。3、通过形式多样的语言游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开商店”、“看病”、“送信”等游戏。4、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在学校让弱智儿童有一定的时间参加融合教育,让他们有更多的交往机会和语言表达的机会。5、教师应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情况,用爱去换取信任,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教养、懂礼貌的人。四、为弱智儿童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