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七课考点二兼顾效率与公平执笔人李佑祥编写日期执行人执行日期三维教学目标一、考点定位1、了解公平与效率的含义2、说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重点难点二.考向探究1.运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等知识,分析国家采取的一系列关注民生的措施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2.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运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知识,分析这一要求对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的意义。教法教具课件教学过程考点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一、考点定位1、了解公平与效率的含义2、说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二.考向探究1.运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等知识,分析国家采取的一系列关注民生的措施对实现社会公平用心爱心专心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2.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运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知识,分析这一要求对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的意义。三、考点疏理(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为主体(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2)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②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用心爱心专心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既是客观经济条件的要求,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也体现了优越性。(3)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4)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现实表现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首先,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虽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所以按劳分配必然是主体;同时,劳动者中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占多数,所以按劳分配方式必然是主体。其次,从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收入结构看,尽管目前公有制企业个人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但在各种报酬中,按劳分配部分的收入仍然占较大比重。最后,从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看,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也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是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但在其他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不能按用心爱心专心劳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劳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2)多种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①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