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如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重点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教学难点理解“成熟的美,是真正的美”。教具准备有关枫叶的课件;优美的古筝磁带;带有重点语句的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有关枫叶的课件)你们喜欢枫叶吗?为什么?(指名说)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与枫叶有关的古诗,谁还记得?(指名背诵)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物画?(让学生畅所欲言)师小结: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照,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的秋天美景。诗人通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抒发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本课生字难词。(重点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词语的意思。)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分为几部分?(这篇文章以空行为标志,把文章分成两部分。)3.默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找出不懂的问题。(学生先自己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讨论)学生通过讨论难解决的问题有:(1)为什么说“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2)“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了什么?(3)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1.学习第一部分。(1)师配乐范读课文第一部分,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一年四季中,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且谈谈原因。(2)自己读课文,思考:文章写春、夏、秋三个季节,到底想赞美大自然的什么?(赞美大自然的生命力)(3)指名读课文,思考:从哪儿可以看出“自然和人世,处处相通”?(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分组汇报,师小结)(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习第二部分(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写照相的经过)(2)自读课文,讨论:作者对R先生家的枫树的印象,有几次变化,原因是什么?(课件出示:①红艳艳的枫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②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学生读这两句话,从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谈体会)师引导:作者刚刚看到枫树的时候,感觉非常好,红艳艳一片,分外耀眼,继而遗憾,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指名说)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位凄苦的老人来比喻枫树呢?(学生讨论交流)师小结:老人的心态是孤独、凄凉的,这株枫树与老人的相似之处是一样的孤独寂寞。师进一步引导: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按动了快门,“这一刹那”指哪个时刻?作者为什么要在那一刹那按动快门呢?(让学生畅所欲言)(3)思考:这张照片为什么命名为“秋之生命”?如果给你这张照片,你会取怎样的名字呢?(生命之树,秋之枫叶等等)(4)自读13自然段,思考:作者到底明白了什么?联系上下文分析。(要求先用笔写,再讨论)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5)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师小结: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人才能变得成熟,而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五、作业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熟读背诵,体会语言的韵味。2.写一篇“读《枫叶如丹》有感”。板书设计:枫叶如丹一自然天地万物人间万事二人世恍然(主旨)真正的成熟教学反思:这篇散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学生由于年龄及阅历所限不易理解。所以,本堂课,我尽量给学生创造读的机会,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发现疑难。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疑难有的放矢的展开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对于一些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加上老师的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自然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感悟的过程中,我还注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从而积累了语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本堂课设计的不足之处:对于朗读的指导不太到位,个别教学环节,老师的指导过于琐碎。教学反思:在设计...